人民法院附设调解制度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一章 法院附设调解制度的基础理论 | 第11-24页 |
第一节 法院附设调解制度的概念与特征 | 第11-15页 |
一、法院附设调解制度的概念 | 第11-12页 |
二、法院附设调解制度的特征 | 第12-13页 |
三、法院附设调解制度与其他调解制度之比较 | 第13-15页 |
第二节 法院附设调解制度的价值 | 第15-20页 |
一、价值释义 | 第15-16页 |
二、法院附设调解制度的价值 | 第16-19页 |
三、法院附设调解制度诸价值的衡平 | 第19-20页 |
第三节 法院附设调解制度的功能 | 第20-24页 |
一、功能释义 | 第20页 |
二、法院附设调解制度的社会功能 | 第20-22页 |
三、法院附设调解制度功能的评价标准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域外和我国台湾地区法院附设调解的制度考察 | 第24-36页 |
第一节 美国的法院附设调解 | 第24-28页 |
一、美国ADR概述 | 第24-25页 |
二、美国法院附设调解机制生成的背景 | 第25-26页 |
三、美国法院附设调解制度的运作 | 第26-28页 |
第二节 日本的法院调停制度 | 第28-32页 |
一、日本调停制度概述 | 第28页 |
二、日本调停的运作 | 第28-31页 |
三、日本调停制度的特色 | 第31-32页 |
第三节 我国台湾地区的法院附设调解 | 第32-36页 |
一、我国台湾法院附设调解概述 | 第32页 |
二、台湾调解程序的运行 | 第32-35页 |
三、台湾法院附设调解制度评价 | 第35-36页 |
第三章 我国人民法院附设调解的实践考察 | 第36-46页 |
第一节 现行法院调解制度的缺陷 | 第36-41页 |
一、我国法院调解制度概述 | 第36-37页 |
二、我国现行法院调解制度的弊端 | 第37-39页 |
三、改革方案评析 | 第39-41页 |
第二节 人民法院附设调解制度的现状 | 第41-46页 |
一、司法政策的转变 | 第41-42页 |
二、各地法院的具体实践 | 第42-44页 |
三、实践中的法院附设调解的现状分析 | 第44-46页 |
第四章 关于人民法院附设调解的法理思考 | 第46-52页 |
第一节 构建人民法院附设调解制度的合理性 | 第46-48页 |
一、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需要 | 第46-47页 |
二、实现分流案件、合理配置司法资源的需要 | 第47页 |
三、促进民事司法改革的需要 | 第47页 |
四、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 第47-48页 |
第二节 人民法院附设调解制度的构建原理 | 第48-52页 |
一、程序正当性原理 | 第49-50页 |
二、程序相称原理 | 第50-51页 |
三、程序选择权原理 | 第51-52页 |
第五章 人民法院附设调解制度的程序完善 | 第52-63页 |
第一节 完善人民法院附设调解制度综述 | 第52-57页 |
一、确立调解的基本原则 | 第52-54页 |
二、调解机构的设置和当事人的参加 | 第54-55页 |
三、规范调解的案件适用范围 | 第55页 |
四、明确调解的管辖和适用阶段 | 第55-56页 |
五、法院附设调解程序的效力 | 第56页 |
六、建立调解费用激励机制 | 第56-57页 |
第二节 法院附设调解的程序规制 | 第57-60页 |
一、调解的运作程序 | 第57-59页 |
二、调解中的保全问题 | 第59页 |
三、关于调解与诉讼的衔接问题 | 第59-60页 |
四、对调解瑕疵救济 | 第60页 |
第三节 构建法院附设调解制度的配套制度 | 第60-63页 |
一、建立调解制度运行保障基金 | 第60-61页 |
二、建立案件流程管理制度 | 第61页 |
三、建立恶意诉讼的规制制度 | 第61-63页 |
结语 | 第63-64页 |
注释 | 第64-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后记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