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保险论文--中国保险业论文--各种类型保险论文

农业天气衍生品定价及对冲天气风险的效果研究--以我国北方春播玉米区为例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导论第13-29页
    1.1 研究背景第13-14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4-16页
        1.2.1 研究目的第14页
        1.2.2 研究意义第14-16页
    1.3 研究动态综述第16-25页
        1.3.1 天气因素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第16-17页
        1.3.2 天气指数保险合约及其定价第17-19页
        1.3.3 天气衍生品合约及其定价第19-23页
        1.3.4 天气指数保险和天气衍生品对冲天气风险的效果第23-24页
        1.3.5 研究述评第24-25页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25-27页
        1.4.1 研究思路第25-26页
        1.4.2 研究方法第26-27页
    1.5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第27-29页
第二章 农业天气风险和天气衍生品理论基础第29-39页
    2.1 农业风险和天气风险第29-30页
        2.1.1 农业风险第29-30页
        2.1.2 天气风险第30页
    2.2 农业风险管理第30-32页
        2.2.1 农业风险管理的概念第30-31页
        2.2.2 主要的天气风险转移手段第31-32页
    2.3 天气衍生品的分类第32-34页
        2.3.1 根据合约类型的分类第32-33页
        2.3.2 根据基础指数的分类第33-34页
    2.4 天气衍生品的交易市场和参与主体第34-35页
        2.4.1 天气衍生品交易市场第34-35页
        2.4.2 天气衍生品市场参与主体第35页
    2.5 天气衍生品定价第35-37页
        2.5.1 燃烧分析法定价第35-36页
        2.5.2 指数分布法定价第36页
        2.5.3 均值回复温模型定价第36-37页
    2.6 本章小结第37-39页
第三章 我国发展农业天气衍生品市场的可行性第39-52页
    3.1 我国农业生产中面临的天气风险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第39-41页
        3.1.1 我国农业生产中面临的天气风险第39-40页
        3.1.2 天气风险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第40-41页
    3.2 我国的农业风险管理手段及存在的问题第41-44页
        3.2.1 我国的农业天气风险管理手段第41-43页
        3.2.2 我国农业天气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第43-44页
    3.3 国际天气衍生品市场的发展第44-46页
        3.3.1 天气衍生品市场交易量增长迅速第44-45页
        3.3.2 天气衍生品的交易品种不断增多第45-46页
        3.3.3 天气衍生品合约交易覆盖的行业和地区不断增加第46页
    3.4 天气衍生品转移天气风险的优势第46-48页
        3.4.1 天气衍生品市场的流动性强第46-47页
        3.4.2 天气衍生品的理赔成本低第47页
        3.4.3 天气衍生品市场的参与主体多元化第47页
        3.4.4 天气衍生品是一种新的投资渠道第47-48页
    3.5 我国推广天气衍生品的市场环境第48-50页
        3.5.1 金融市场环境第48-49页
        3.5.2 法律政策环境及技术支持第49-50页
    3.6 本章小结第50-52页
第四章 气候因素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第52-64页
    4.1 研究区域的气候条件和玉米生产第52-56页
        4.1.1 研究区域的气候条件第52-55页
        4.1.2 研究区域的玉米生产第55-56页
    4.2 气候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第56-62页
        4.2.1 气候产量模型构建第56-58页
        4.2.2 气候与产量的关系第58-62页
    4.3 本章小结第62-64页
第五章 积温指数和降雨指数期权合约定价第64-80页
    5.1 天气衍生品对冲天气风险的原理第64-66页
    5.2 气温的变化第66-67页
    5.3 气温预测模型第67-69页
        5.3.1 气温预测模型构建第67-68页
        5.3.2 气温预测模型参数估计第68-69页
    5.4 气温预测模型估计结果第69-73页
        5.4.1 气温预测模型参数估计第69-70页
        5.4.2 气温模拟值对比第70-73页
    5.5 不同积温预测方法下积温指数期权定价第73-75页
    5.6 不同履约值水平下降雨指数和积温指数期权合约定价第75-78页
    5.7 本章小结第78-80页
第六章 天气衍生品合约在不同的履约值水平下对冲天气风险的效果第80-92页
    6.1 无外部补贴条件下天气衍生品合约的应用效果第80-85页
        6.1.1 积温指数合约的应用效果第80-82页
        6.1.2 7 月降雨指数合约的应用效果第82-83页
        6.1.3 8 月降雨指数合约的应用效果第83-84页
        6.1.4 9 月降雨指数合约的应用效果第84-85页
    6.2 不同外部补贴水平下天气衍生品合约的应用效果第85-90页
        6.2.1 不同外部补贴水平下积温指数合约的应用效果第85-87页
        6.2.2 不同外部补贴水平下7月降雨指数合约的应用效果第87-88页
        6.2.3 不同外部补贴水平下8月降雨指数合约的应用效果第88-89页
        6.2.4 不同外部补贴水平下9月降雨指数合约的应用效果第89-90页
    6.3 本章小结第90-92页
第七章 结论与政策启示第92-100页
    7.1 研究结论第92-96页
        7.1.1 我国发展天气衍生品市场的可行性第92-93页
        7.1.2 气候因素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第93-94页
        7.1.3 天气衍生品合约的定价方法第94-95页
        7.1.4 天气衍生品合约对冲天气风险的效果第95-96页
    7.2 发展天气衍生品市场的对策建议第96-99页
        7.2.1 加强对天气衍生品合约定价理论的研究第96-97页
        7.2.2 提高市场参与主体的对天气风险管理的认识第97-98页
        7.2.3 发展天气衍生品场内市场交易第98页
        7.2.4 完善天气衍生品市场发展的法律环境第98-99页
    7.3 本文的不足和研究展望第99-100页
参考文献第100-106页
致谢第106-107页
作者简介第107页

论文共10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贸易利益--基于制造业的实证研究
下一篇:城乡二元金融结构收敛机理及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