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导论 | 第12-23页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2-16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5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6-18页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8-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1.3.2 本文的研究框架 | 第20页 |
1.4 主要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5 可能的创新 | 第21-23页 |
2 文献述评 | 第23-35页 |
2.1 国际分工的形成与演进 | 第23-25页 |
2.1.1 国际分工的形成原因 | 第23-24页 |
2.1.2 国际分工的演进 | 第24-25页 |
2.2 传统分工模式下对贸易利益分配问题的研究 | 第25-28页 |
2.2.1 双方获益论 | 第25-26页 |
2.2.2 单方获益论 | 第26-28页 |
2.3 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条件下的贸易利益问题研究 | 第28-34页 |
2.3.1 垂直专业化的术语表述 | 第28页 |
2.3.2 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利益分配与影响因素 | 第28-30页 |
2.3.3 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与贸易利益衡量 | 第30-34页 |
2.4 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34-35页 |
3 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动因以及贸易利益分配机制 | 第35-45页 |
3.1 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动因及决定因素 | 第35-38页 |
3.1.1 比较优势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 | 第35-37页 |
3.1.2 规模经济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 | 第37-38页 |
3.2 垂直专业化分工的贸易利益分配机制 | 第38-43页 |
3.2.1 从产业组织理论探讨贸易利益的分配机制 | 第39-41页 |
3.2.2 从价值链角度分析贸易利益的分配机制 | 第41-4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4 中国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现状分析 | 第45-63页 |
4.1 垂直专业化分工与贸易的概念 | 第45-46页 |
4.2 垂直专业化分工程度的测算方法 | 第46-51页 |
4.2.1 零部件贸易数据法 | 第46-48页 |
4.2.2 加工贸易数据法 | 第48页 |
4.2.3 投入产出法 | 第48-51页 |
4.3 中国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程度的测算 | 第51-56页 |
4.3.1 中国制造业总体垂直专业化程度的测算结果 | 第53-55页 |
4.3.2 中国制造业细分行业的垂直专业化程度测算结果 | 第55-56页 |
4.4 垂直专业化分工程度的跨国比较 | 第56-59页 |
4.5 不同技术层次的垂直专业化分工程度跨国比较 | 第59-6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5 中国制造业的贸易增加值测算 | 第63-79页 |
5.1 贸易增加值概念的界定 | 第63-66页 |
5.2 贸易增加值指标的构建 | 第66-69页 |
5.3 贸易增加值指标测算的数据来源 | 第69-72页 |
5.4 贸易增加值的测算结果:行业与跨国的对比分析 | 第72-77页 |
5.4.1 中国全行业35部门出.中的国内增加值测算 | 第72-73页 |
5.4.2 中国制造业部门出.中的国内增加值测算 | 第73-74页 |
5.4.3 制造业部门出.中的国内增加值跨国比较 | 第74-75页 |
5.4.4 中国制造业部门细分行业出.中的国内增值率比较 | 第75-76页 |
5.4.5 中国服务业部门出.中的国内增加值测算 | 第76-7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6 垂直专业化分工与制造业的贸易增加值——基于跨国数据的实证 | 第79-89页 |
6.1 文献回顾 | 第79-80页 |
6.2 垂直专业化对贸易增加值的影响机制 | 第80-81页 |
6.3 计量模型的设定与变量说明 | 第81-84页 |
6.3.1 计量模型的设定 | 第81页 |
6.3.2 变量说明及数据来源 | 第81-84页 |
6.4 实证结果分析及讨论 | 第84-87页 |
6.4.1 实证结果分析 | 第84-87页 |
6.4.2 结论的稳健性分析 | 第87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7 中国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动态贸易利益分析——基于就业结构的视角 | 第89-99页 |
7.1 垂直专业化分工对就业结构影响的文献综述 | 第90-91页 |
7.2 垂直专业化分工对就业结构影响的理论模型 | 第91-93页 |
7.3 计量模型的设定与变量说明 | 第93-95页 |
7.3.1 计量模型的设定 | 第93-94页 |
7.3.2 变量说明和数据来源 | 第94-95页 |
7.4 实证结果分析及讨论 | 第95-97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97-99页 |
8 中国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动态贸易利益分析——基于劳动生产率的视角 | 第99-112页 |
8.1 垂直专业化分工对劳动生产率影响的文献综述 | 第100-101页 |
8.2 垂直专业化分工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机制 | 第101-102页 |
8.3 计量模型的设定与变量说明 | 第102-108页 |
8.3.1 计量模型的设定 | 第102页 |
8.3.2 变量说明和数据来源 | 第102-108页 |
8.4 实证结果分析及讨论 | 第108-110页 |
8.5 本章小结 | 第110-112页 |
9 垂直专业化条件下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地位——基于贸易增加值的视角 | 第112-127页 |
9.1 国际分工地位的界定 | 第112-113页 |
9.2 国际分工地位的研究进展 | 第113-114页 |
9.3 传统分工模式下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地位 | 第114-116页 |
9.4 垂直专业化条件下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地位 | 第116-125页 |
9.5 本章小结 | 第125-127页 |
10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127-133页 |
10.1 主要结论 | 第127-129页 |
10.2 政策建议 | 第129-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48页 |
附表 | 第148-156页 |
附表1:BEC产品分类 | 第148-149页 |
附表2:国际投入产出表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对应关系 | 第149-151页 |
附表3:国际投入产出表中的制造业技术层次划分 | 第151-152页 |
附表4:1995-2011 年各国(地区)垂直专业化水平 | 第152-156页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第156页 |
在学期间参与项目 | 第156-157页 |
后记 | 第157-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