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绪论 | 第10-21页 |
第一节 选题来源 | 第10-11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8页 |
一、雅文化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二、空间理论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三、空间与传播理论研究综述 | 第16-18页 |
第三节 研究对象和内容 | 第18页 |
第四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8-20页 |
第五节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第一章 相关概念论述 | 第21-33页 |
第一节 雅文化与古琴文化 | 第21-30页 |
一、“雅文化”的起源与思想内涵 | 第21-29页 |
二、古琴文化何以为雅文化 | 第29-30页 |
第二节 “城市雅文化空间”阐释 | 第30-31页 |
第三节 “民间(古)琴社”的概念及发展 | 第31-33页 |
第二章 琴社中的空间实践与雅文化传播 | 第33-54页 |
第一节 “雅”文化的景观营造 | 第33-40页 |
一、作为背景的地理环境 | 第33-37页 |
二、作为文本的建筑 | 第37-38页 |
三、场所精神的营造 | 第38-40页 |
第二节 作为知识空间的琴社 | 第40-43页 |
一、以文化传承为起点与约束 | 第40-43页 |
二、信息传播与知识建构 | 第43页 |
第三节 作为交往空间的琴社 | 第43-50页 |
一、身体实践:个体互动的重塑 | 第44-46页 |
二、以琴会友:仪式与文化共享 | 第46-49页 |
三、文化休闲:雅文化闲话传播 | 第49-50页 |
第四节 作为精神归宿的琴社 | 第50-54页 |
一、传统性:以古人的姿态怀旧 | 第51-52页 |
二、归属感:凝聚地方记忆 | 第52-54页 |
第三章 新媒体参与雅文化空间的塑造——以翠微琴社为例 | 第54-60页 |
第一节 流动:实时的虚拟在场 | 第54-57页 |
一、琴社微信社群传播实践的特征 | 第54-56页 |
二、“流动”的雅文化空间 | 第56-57页 |
第二节 再现:集体记忆的存储 | 第57-60页 |
第四章 琴社的空间想象 | 第60-66页 |
第一节 “世外桃源”:远离喧嚣与关系重构 | 第60-62页 |
第二节 “高山流水”:寻觅知音与返璞归“真” | 第62-63页 |
第三节 “礼乐教化”:精神洗礼与价值规范 | 第63-66页 |
第五章 消费社会中的雅文化空间 | 第66-69页 |
第一节 符号消费 | 第66-67页 |
第二节 商业收编 | 第67-69页 |
余论 琴社雅文化空间与“可沟通城市” | 第69-72页 |
第一节 促进城市文化的多元化 | 第69-70页 |
第二节 推动人际交往健康发展 | 第70-72页 |
结语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附录 | 第78-81页 |
致谢 | 第81-8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