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理论论文--建筑史论文--中国建筑史论文

山西宋金建筑大木作发展演变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1页
    1.1 研究背景第13-14页
    1.2 研究内容第14-15页
    1.3 研究动态第15-19页
    1.4 研究方法第19-20页
        1.4.1 资料收集整理第19页
        1.4.2 实地调研第19页
        1.4.3 对比分析方法第19-20页
    1.5 研究框架第20-21页
第二章 山西宋金时期的史地背景与建筑发展概况第21-33页
    2.1 山西宋金时期史地背景第21-23页
        2.1.1 山西的自然地理环境第21-22页
        2.1.2 山西的人文地理述略第22-23页
    2.2 山西宋金时期建筑发展概况第23-25页
        2.2.1 山西宋金时期建筑发展概况第23-24页
        2.2.2 山西现存的宋金木构建筑第24-25页
    2.3 再议山西宋金木构建筑年代的判定第25-29页
        2.3.1 古建筑年代的判定方法第25-27页
        2.3.2 本文所确定的宋金木构建筑年代判定标准第27-29页
    2.4 山西宋金时期木构建筑的地域特色第29-33页
        2.4.1 地理环境造成的建筑发展差异第29-30页
        2.4.2 地域特征与时代特征的形成第30-31页
        2.4.3 官式建筑与民间建筑的差异第31-33页
第三章 山西宋早期建筑大木作研究第33-53页
    3.1 研究阶段和研究对象的确定第33-35页
        3.1.1 由豪劲时期到醇和时期的转变第33-34页
        3.1.2 研究阶段的确定第34页
        3.1.3 研究对象的确定第34-35页
    3.2 建筑平立面分析第35-38页
        3.2.1 平面柱网第35-37页
        3.2.2 间广与柱高第37页
        3.2.3 屋顶与举折第37-38页
    3.3 建筑梁架结构分析第38-46页
        3.3.1 侧样第38-43页
        3.3.2 纵架第43-45页
        3.3.3 节点第45-46页
    3.4 建筑铺作分析第46-51页
        3.4.1 铺作形式第46-47页
        3.4.2 柱头铺作第47-48页
        3.4.3 补间铺作第48-51页
    3.5 小结第51-53页
第四章 山西宋中晚期至金早期建筑大木作研究第53-69页
    4.1 研究阶段和研究对象的确定第53-55页
        4.1.1 《营造法式》颁行与传播第53-54页
        4.1.2 研究对象的确定第54-55页
    4.2 建筑平立面分析第55-58页
        4.2.1 平面柱网第55-57页
        4.2.2 间广与柱高第57页
        4.2.3 屋顶与举折第57-58页
    4.3 建筑梁架结构分析第58-63页
        4.3.1 侧样第58-59页
        4.3.2 纵架第59-61页
        4.3.3 节点第61-63页
    4.4 建筑铺作分析第63-67页
        4.4.1 铺作形式第63-64页
        4.4.2 柱头铺作第64-65页
        4.4.3 补间铺作第65-67页
    4.5 小结第67-69页
第五章 山西金代中晚期建筑大木作研究第69-85页
    5.1 研究阶段和研究对象的确定第69-72页
        5.1.1 大定之治对建筑营造的影响第69-71页
        5.1.2 研究对象的确定第71-72页
    5.2 建筑平立面分析第72-75页
        5.2.1 平面柱网第72-73页
        5.2.2 间广与柱高第73页
        5.2.3 屋顶与举折第73-75页
    5.3 建筑梁架结构分析第75-80页
        5.3.1 侧样第75-76页
        5.3.2 纵架第76-77页
        5.3.3 节点第77-80页
    5.4 建筑铺作分析第80-82页
        5.4.1 铺作形式第80页
        5.4.2 柱头铺作第80-81页
        5.4.3 补间铺作第81-82页
    5.5 小结第82-85页
第六章 结语第85-91页
    6.1 本文研究回顾第85-86页
        6.1.1 论文创新点第85页
        6.1.2 论文不足之处第85-86页
    6.2 研究的实际意义和借鉴第86-91页
        6.2.1 再谈古建筑修缮的真实性第86-88页
        6.2.2 也谈文物建筑周边的新建筑第88-91页
参考文献第91-97页
图表目录第97-99页
附录一 文中引用唐宋辽金木构建筑实例概况及图表出处第99-103页
致谢第103-10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05页

论文共10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祠庙·信仰与民族融合--以山西中部地区龙天庙为中心的考察
下一篇:管廊供热管道保温材料及其厚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