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剂学论文--制剂学论文

基于小分子的自组装纳米药物的设计、制备及抗肿瘤活性评价

中文摘要第12-15页
ABSTRACT第15-18页
符号说明第19-21页
前言第21-37页
    一、肿瘤的化学治疗第21页
    二、纳米药物递释系统第21-23页
    三、基于小分子的纳米药物递释系统第23-33页
    四、课题设计第33-37页
第一章 基于二硫键诱导自组装的SAHA小分子纳米药物的研究第37-69页
    一、立题目的与依据第37-40页
        1.1 背景介绍第37-39页
        1.2 课题设计第39-40页
    二、实验材料第40-41页
        2.1 试剂与药品第40页
        2.2 仪器第40-41页
    三、实验方法第41-49页
        3.1 缀合物SARA-S-S-V E的合成第41-42页
        3.2 缀合物SARA-O-VE的合成第42-43页
        3.3 SAHA-S-S-VE NPs的制备第43页
        3.4 MD模拟SARA-S-S-VE自组装行为第43-44页
        3.5 SAHA-S-S-VE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第44-46页
        3.6 SARA-S-S-VE的GSH敏感性降解第46页
        3.7 体外HDACs抑制活性测定第46-47页
        3.8 SARA-S-S-VE/TPGS NPs的制备第47页
        3.9 CAC的测定第47页
        3.10 血浆稳定性测定第47-48页
        3.11 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测定第48页
        3.12 肿瘤蓄积能力评价第48-49页
        3.13 体内药效评价第49页
    四、结果与讨论第49-67页
        4.1 缀合物SAHA-S-S-VE的合成第49-52页
        4.2 缀合物SAHA-O-VE的合成第52页
        4.3 SAHA-S-S-VE NPs的制备第52-53页
        4.4 MD模拟SAHA-S-S-VE自组装行为第53-55页
        4.5 SAHA-S-S-VE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第55-59页
        4.6 SAHA-S-S-VE的GSH敏感性降解第59-60页
        4.7 体外HDACs抑制活性测定第60-61页
        4.8 SAHA-S-S-VE/TPGS NPs的制备第61-63页
        4.9 CAC的测定第63-64页
        4.10 血浆稳定性测定第64页
        4.11 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测定第64-65页
        4.12 SAHA-S-S-VE/TPGS NPs肿瘤蓄积能力评价第65-67页
        4.13 体内药效评价第67页
    五、结论第67-69页
第二章 两亲性SAHA/5-Fu缀合物共组装制备复合小分子纳米药物的研究第69-103页
    一、立题目的与依据第69-71页
        1.1 背景介绍第69-70页
        1.2 课题设计第70-71页
    二、实验材料第71-72页
        2.1 试剂与药品第71-72页
        2.2 仪器第72页
    三、实验方法第72-78页
        3.1 缀合物5-Fu-VE的合成第72页
        3.2 缀合物SAHA-VE的合成第72-73页
        3.3 Co-SMND的制备与表征第73页
        3.4 CAC的测定第73页
        3.5 MD模拟自组装行为第73页
        3.6 5-Fu-VE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第73-75页
        3.7 SAHA-VE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第75页
        3.8 5-Fu-VE和SAHA-VE的水解稳定性测定第75页
        3.9 体外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测定第75页
        3.10 体外协同效果测定第75-76页
        3.11 诱导细胞凋亡能力测定第76-77页
        3.12 体内药效评价第77页
        3.13 体内安全性评价第77页
        3.14 体内组织分布评价第77-78页
    四、结果与讨论第78-101页
        4.1 缀合物5-Fu-VE的合成第78-79页
        4.2 缀合物SAHA-VE的合成第79-81页
        4.3 Co-SMND的制备与表征第81-82页
        4.4 CAC的测定第82-83页
        4.5 MD模拟自组装行为第83-84页
        4.6 5-Fu-VE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第84-87页
        4.7 SAHA-VE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第87-90页
        4.8 5-Fu-VE和SAHA-VE的水解稳定性测定第90-92页
        4.9 体外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测定和体外协同效果测定第92-95页
        4.10 诱导细胞凋亡能力测定第95-96页
        4.11 体内药效评价第96-98页
        4.12 体内安全性评价第98-100页
        4.13 体内组织分布评价第100-101页
    五、结论第101-103页
第三章 D-α-生育酚琥珀酸酯诱导的索拉非尼自组装纳米药物的研究第103-139页
    一、立题目的与依据第103-104页
    二、实验材料第104-105页
        2.1 试剂与药品第104-105页
        2.2 仪器第105页
    三、实验方法第105-112页
        3.1 两亲性小分子稳定剂的筛选及“初步构效关系研究”第105页
        3.2 纳米制剂表征第105页
        3.3 纳米制剂的稳定性评价第105-106页
        3.4 纳米制剂组装机制的研究第106页
        3.5 量子化学计算研究自组装行为第106-108页
        3.6 体外释放第108-110页
        3.7 体外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第110页
        3.8 体内药动学评价第110-112页
        3.9 体内药效学评价和初步安全性评价第112页
    四、结果与讨论第112-137页
        4.1 两亲性小分子稳定剂的筛选及“初步构效关系研究”第113-114页
        4.2 纳米制剂表征第114-115页
        4.3 纳米制剂的稳定性评价第115-117页
        4.4 纳米制剂组装机制的验证第117-120页
        4.5 量子化学计算研究自组装行为第120-124页
        4.6 体外释放第124-127页
        4.7 体外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第127-128页
        4.8 体内药动学评价第128-133页
        4.9 体内药效学评价和初步安全性评价第133-137页
    五、结论第137-139页
总结与展望第139-142页
参考文献第142-152页
致谢第152-153页
博士期间发表文章第153-154页
附件第154-210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210页

论文共21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四氢异喹啉-3-羧酸骨架的热休克蛋白90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下一篇:基于低分子肝素的多功能纳米粒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