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0-25页 |
ABSTRACT | 第25-29页 |
符号说明 | 第31-34页 |
前言 | 第34-47页 |
1. 多糖及其衍生物作为纳米载体材料的研究 | 第35-37页 |
2. 基于肝素的聚合物自组装纳米粒 | 第37-40页 |
3. 刺激响应型纳米载体 | 第40-41页 |
4. 光动力治疗的概述 | 第41-43页 |
5. 光敏剂二氢卟吩e6的概述 | 第43页 |
6. 模型药物紫杉醇的概述 | 第43-44页 |
7. 课题设计 | 第44-47页 |
第一章 还原敏感型低分子肝素-维生素E琥珀酸酯聚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 第47-55页 |
一、材料和仪器 | 第47页 |
1. 材料 | 第47页 |
2. 仪器 | 第47页 |
二、实验方法 | 第47-50页 |
1. 还原敏感型聚合物Hep-cys-TOS的合成 | 第47-49页 |
1.1 Hep-cys的合成 | 第48页 |
1.2 Hep-cys-TOS的合成 | 第48-49页 |
2. 非还原敏感型聚合物Hep-ADH-TOS的合成 | 第49-50页 |
2.1 Hep-ADH的合成 | 第49页 |
2.2 Hep-ADH-TOS的合成 | 第49-50页 |
3. 聚合物的表征 | 第50页 |
3.1 氢核磁共振图谱 | 第50页 |
3.2 FT-IR红外谱图 | 第50页 |
3.3 TOS取代度(DS)的计算 | 第50页 |
三、结果与讨论 | 第50-54页 |
1. 聚合物的合成 | 第50-51页 |
2. 聚合物的表征 | 第51-54页 |
2.1 核磁共振氢谱 | 第51-53页 |
2.2 FT-IR红外谱图 | 第53页 |
2.3 TOS取代度(DS)的计算 | 第53-54页 |
四、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二章 Hep-cys-TOS聚合物自组装纳米粒的制备和体外评价 | 第55-96页 |
一、材料和仪器 | 第55-56页 |
1. 材料 | 第55页 |
2. 仪器 | 第55-56页 |
二、实验方法 | 第56-68页 |
1. 空白纳米粒的制备 | 第56页 |
2. 空白纳米粒理化性质考察 | 第56-57页 |
2.1 临界聚集浓度(CAC)的测定 | 第56-57页 |
2.2 粒径、Zeta电位考察 | 第57页 |
2.3 透射电镜(TEM)观察 | 第57页 |
3. 载PTX Hep-cys-TOS纳米粒(PTX/Hep-cys-TOS)的制备 | 第57页 |
4. PTX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57-59页 |
4.1 PTX储备液的制备 | 第57-58页 |
4.2 PTX检测波长的确定 | 第58页 |
4.3 HPLC条件 | 第58页 |
4.4 专属性考察 | 第58页 |
4.5 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58页 |
4.6 精密度实验 | 第58页 |
4.7 提取回收率实验 | 第58-59页 |
5. PTX/Hep-cys-TOS纳米粒中PTX的含量测定 | 第59页 |
6. 载药量和包封率的计算 | 第59页 |
7. PTX/Hep-cys-TOS纳米粒最优处方的筛选 | 第59-60页 |
7.1 药质比的影响 | 第59-60页 |
7.2 PBS/甲醇体积比的影响 | 第60页 |
8. PTX/Hep-cys-TOS纳米粒理化性质考察 | 第60-63页 |
8.1 粒径、zeta电位、TEM观察 | 第60页 |
8.2 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 | 第60页 |
8.3 聚合物纳米粒还原敏感性的考察 | 第60-61页 |
8.3.1 空白Hep-cys-TOS纳米粒的还原敏感性考察 | 第60-61页 |
8.3.2 PTX/Hep-cys-TOS纳米粒的还原敏感性考察 | 第61页 |
8.4 体外释放行为的考察 | 第61-63页 |
8.4.1 HPLC条件 | 第61页 |
8.4.2 PTX储备液的配制 | 第61页 |
8.4.3 专属性考察 | 第61页 |
8.4.4 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61-62页 |
8.4.5 精密度实验 | 第62页 |
8.4.6 回收率实验 | 第62页 |
8.4.7 载PTX Hep-cys-TOS纳米粒体外释放行为的考察 | 第62-63页 |
9. 细胞的培养,复苏与传代 | 第63页 |
9.1 细胞的培养 | 第63页 |
9.2 细胞的复苏 | 第63页 |
9.3 细胞的传代 | 第63页 |
10. 细胞摄取试验 | 第63-64页 |
10.1 载香豆素Hep-cys-TOS纳米粒的制备 | 第64页 |
10.2 载香豆素Hep-cys-TOS纳米粒的细胞摄取 | 第64页 |
11. 细胞摄取机制研究 | 第64-65页 |
12. 细胞毒性试验 | 第65-66页 |
12.1 不同制剂的准备 | 第65-66页 |
12.2 MTT法测定细胞活性 | 第66页 |
13. 细胞凋亡试验 | 第66-67页 |
14. 溶血试验 | 第67-68页 |
三、结果与讨论 | 第68-93页 |
1. 空白纳米粒理化性质考察 | 第68-71页 |
1.1 临界聚集浓度(CAC)的测定 | 第68-69页 |
1.2 粒径、Zeta电位考察 | 第69-70页 |
1.3 透射电镜(TEM)观察 | 第70-71页 |
2. PTX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71-76页 |
2.1 PTX检测波长的确定 | 第71页 |
2.2 专属性考察 | 第71-72页 |
2.3 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72-73页 |
2.4 精密度实验 | 第73-74页 |
2.5 提取回收率实验 | 第74-76页 |
3. PTX/Hep-cys-TOS纳米粒最优处方的筛选 | 第76-78页 |
3.1 药质比的影响 | 第77页 |
3.2 PBS/甲醇体积比的影响 | 第77-78页 |
4. PTX/Hep-cys-TOS纳米粒理化性质考察 | 第78-87页 |
4.1 粒径、zeta电位、TEM观察 | 第78-79页 |
4.2 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 | 第79-80页 |
4.3 聚合物纳米粒还原敏感性的考察 | 第80-82页 |
4.3.1 空白Hep-cys-TOS纳米粒的还原敏感性考察 | 第80-81页 |
4.3.2 PTX/Hep-cys-TOS纳米粒的还原敏感性考察 | 第81-82页 |
4.4 体外释放行为的考察 | 第82-87页 |
4.4.1 专属性 | 第82-83页 |
4.4.2 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83-84页 |
4.4.3 精密度实验 | 第84页 |
4.4.4 回收率实验 | 第84-85页 |
4.4.5 PTX/ Hep-cys-TOS纳米粒体外释放行为的考察 | 第85-87页 |
5. 细胞摄取试验 | 第87-89页 |
6. 细胞摄取机制研究 | 第89-90页 |
7. 细胞毒性试验 | 第90-92页 |
8. 细胞凋亡实验 | 第92-93页 |
9. 溶血实验 | 第93页 |
四、本章小结 | 第93-96页 |
第三章 还原敏感型二氢卟吩e6-低分子肝素-维生素E琥珀酸酯( CHT)聚合物纳米粒的构建及其理化性质考察 | 第96-122页 |
一、材料和仪器 | 第96页 |
1. 材料 | 第96页 |
2. 仪器 | 第96页 |
二、实验方法 | 第96-104页 |
1. 二氢卟吩e6-低分子肝素-维生素E琥珀酸酯(Ce6-Hep-cys-TOS,CHT)聚合物的合成 | 第97-98页 |
2. 聚合物CHT的结构表征 | 第98页 |
2.1 氢核磁共振图谱 | 第98页 |
2.2 紫外扫谱 | 第98页 |
3. CHT聚合物中Ce6的含量测定 | 第98-100页 |
3.1 Ce6含量测定方法学的建立 | 第98-99页 |
3.1.1 Ce6储备液的配制 | 第98-99页 |
3.1.2 检测波长的确定 | 第99页 |
3.1.3 专属性考察 | 第99页 |
3.1.4 Ce6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99页 |
3.1.5 精密度试验 | 第99页 |
3.2 CHT聚合物中Ce6的含量测定 | 第99-100页 |
4. 空白CHT纳米粒的制备 | 第100页 |
5. 空白CHT纳米粒理化性质考察 | 第100页 |
6. PTX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100-101页 |
6.1 专属性考察 | 第100页 |
6.2 提取回收率实验 | 第100-101页 |
6.2.1 PTX储备液的制备 | 第100-101页 |
6.2.2 PTX提取回收率的测定 | 第101页 |
7. 载PTX CHT纳米粒(PTX/CHT纳米粒)中PTX的含量以及载药量、包封率的测定 | 第101页 |
8. CHT纳米粒载药能力的评价 | 第101-102页 |
9. PTX/CHT纳米粒稳定性考察 | 第102页 |
10. PTX/CHT纳米粒的粒径,zeta电位和TEM观察 | 第102页 |
11. CHT纳米粒还原敏感性考察 | 第102-104页 |
11.1 TEM观察 | 第102-103页 |
11.2 还原条件下NIR荧光恢复情况测定 | 第103页 |
11.3 单态氧的测定 | 第103页 |
11.4 PTX的还原触发式释放 | 第103-104页 |
三、结果与讨论 | 第104-121页 |
1. 聚合物CHT的合成 | 第104-105页 |
2. 聚合物CHT的结构表征 | 第105-107页 |
2.1 氢核磁共振图谱 | 第105-106页 |
2.2 紫外扫谱 | 第106-107页 |
3. CHT聚合物中Ce6的含量测定 | 第107-110页 |
3.1 Ce6含量测定方法学的建立 | 第107-110页 |
3.1.1 检测波长的确定 | 第107-108页 |
3.1.2 专属性考察 | 第108页 |
3.1.3 Ce6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108-109页 |
3.1.4 精密度试验 | 第109-110页 |
3.2 CHT聚合物中Ce6的含量测定 | 第110页 |
4. 空白CHT纳米粒理化性质考察 | 第110-112页 |
5. PTX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112-113页 |
5.1 专属性考察 | 第112页 |
5.2 提取回收率实验 | 第112-113页 |
6. CHT纳米粒载药能力的评价 | 第113-115页 |
7. PTX/CHT纳米粒稳定性考察 | 第115-116页 |
8. PTX/CHT纳米粒的粒径,zeta电位和TEM观察 | 第116-117页 |
9. CHT纳米粒还原敏感性考察 | 第117-121页 |
9.1 TEM观察 | 第117页 |
9.2 还原条件下NIR荧光恢复情况测定 | 第117-119页 |
9.3 单态氧的测定 | 第119-120页 |
9.4 PTX的还原触发式释放 | 第120-121页 |
四、本章小结 | 第121-122页 |
第四章 PTX/CHT纳米粒的体内外生物学评价 | 第122-145页 |
一、材料与仪器 | 第122-123页 |
1. 材料 | 第122页 |
2. 仪器 | 第122页 |
3. 细胞和动物 | 第122-123页 |
二、实验方法 | 第123-127页 |
1. 细胞的培养 | 第123页 |
2. CHT纳米粒的细胞摄取实验 | 第123-124页 |
2.1 共聚焦激光显微镜(CLSM)观察 | 第123页 |
2.2 流式细胞仪(FCM)分析 | 第123-124页 |
3. 细胞毒性实验 | 第124-125页 |
4. 细胞凋亡实验 | 第125页 |
5. 划痕实验 | 第125-126页 |
6. CHT纳米粒的在体/离体NIR成像实验 | 第126页 |
7. PTX/CHT纳米粒的体内联合治疗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 第126-127页 |
7.1 体内抑瘤实验 | 第126-127页 |
7.2 安全性评价 | 第127页 |
三、结果与讨论 | 第127-143页 |
1. CHT纳米粒的细胞摄取实验 | 第127-130页 |
1.1 共聚焦激光显微镜(CLSM)观察 | 第127-130页 |
1.2 流式细胞仪(FCM)分析 | 第130页 |
2. 细胞毒性实验 | 第130-132页 |
3. 细胞凋亡实验 | 第132-135页 |
4. 划痕实验 | 第135-136页 |
5. CHT纳米粒的在体/离体NIR成像实验 | 第136-138页 |
6. PTX/CHT纳米粒的体内联合治疗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 第138-143页 |
6.1 体内抑瘤实验 | 第138-141页 |
6.2 安全性评价 | 第141-143页 |
四、本章小结 | 第143-145页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145-150页 |
1. 全文总结 | 第145-148页 |
2. 创新与发现 | 第148-149页 |
3. 展望 | 第149-150页 |
参考文献 | 第150-160页 |
致谢 | 第160-1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第161-163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