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1-24页 |
1.1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缘起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1.2.1 城市社区公共性困境的原因分析 | 第13-14页 |
1.2.2 城市社区公共生活构筑路径分析 | 第14-15页 |
1.2.3 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4 对现有研究的评论 | 第16-17页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7-19页 |
1.3.1 社区 | 第17页 |
1.3.2 社区公共性 | 第17-18页 |
1.3.3 社区公共生活 | 第18-19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9-24页 |
1.4.1 个案介绍 | 第19-21页 |
1.4.2 具体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1.4.3 研究场域的进入路径 | 第23-24页 |
第2章 研究视角与分析框架 | 第24-32页 |
2.1 传统的社区治理理论及其局限性 | 第24-27页 |
2.1.1 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 | 第24-25页 |
2.1.2 社会资本理论 | 第25-26页 |
2.1.3 “内源发展”理论 | 第26页 |
2.1.4 以往理论的批判性审视 | 第26-27页 |
2.2 参与式治理:一个整合性的社区公共生活分析框架 | 第27-32页 |
2.2.1 参与式民主理论 | 第27-28页 |
2.2.2 治理理论 | 第28-29页 |
2.2.3 参与式治理的内涵及社区建设的中国话语 | 第29-32页 |
第3章 由“私”到“公”:X社区公共生活建构的逻辑起点 | 第32-42页 |
3.1 分化的社区:X社区的现实困扰 | 第32-35页 |
3.1.1 X社区的历史与现状 | 第32-33页 |
3.1.2 行政权力的主导作用:公共权力分配的困局 | 第33-34页 |
3.1.3 居民参与不足:培育公共生活的困局 | 第34-35页 |
3.2 新型社区建设:公众参与的实践初探 | 第35-37页 |
3.2.1 自治基金:问题导向下对症下药 | 第35-36页 |
3.2.2 外力引入:需求为本下商榷议题 | 第36-37页 |
3.3 需求抑或利益:社区公共议题的形成 | 第37-40页 |
3.3.1 “与我有关”:“公共空间”的私人占有 | 第38页 |
3.3.2 “与我无关”:“公共领域”的随意化 | 第38-39页 |
3.3.3 “老大难问题”:老旧小区的遗留之殇 | 第39-4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4章 瞄准社区需求:多主体建构社区公共生活的行动逻辑 | 第42-53页 |
4.1 政府部门:社区公共生活建设中的后台保障 | 第42-44页 |
4.1.1 街道办事处:社区公共生活建设中的资源支持 | 第42-43页 |
4.1.2 社区居委会:社区公共生活建设中的积极配合 | 第43-44页 |
4.2 社会组织:社区公共生活建构中的专业支撑 | 第44-47页 |
4.2.1 资源链接:建立社区与外界的广泛联系 | 第44-46页 |
4.2.2 培养社区精英:由点到面带动居民参与 | 第46-47页 |
4.3 社区居民:从被动的个体到常态化参与的转变 | 第47-52页 |
4.3.1 社区自治团体建设:个人利益与公共生活的联结 | 第48-50页 |
4.3.2 社区公共空间营造:社区公共文化的培育 | 第50-5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5章 多元协同:社区公共生活建构中的关系实践 | 第53-62页 |
5.1 依赖与合作:S街道基层政府与L机构 | 第53-56页 |
5.1.1 S街道办事处与L机构:政府主导下的互惠合作 | 第53-55页 |
5.1.2 X社区居委会与L机构:平等基础上的伙伴关系 | 第55-56页 |
5.2 管理与服务:X社区居民与S街道基层政府 | 第56-59页 |
5.2.1 “自上而下”:传统意义上的行政化管理 | 第56-57页 |
5.2.2 “自下而上”:社区公共生活构筑中的服务创新 | 第57-59页 |
5.3 从陌生到融合:L机构服务X社区居民的策略转换 | 第59-61页 |
5.3.1 “身份验证”:X社区居民对L机构的认知转变 | 第59-60页 |
5.3.2 “主动上门”:L机构与X社区居民专业化关系的建立 | 第60-6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6章 有机的公共生活:多元协作下的治理效应 | 第62-66页 |
6.1 生活空间的重构 | 第62-63页 |
6.1.1 X社区客观物质世界的转变 | 第62-63页 |
6.1.2 多方利益主体的调和 | 第63页 |
6.2 社区公共性的萌芽 | 第63-65页 |
6.2.1 从楼组认同到社区归属的延伸 | 第63-64页 |
6.2.2 社区公共文化的彰显 | 第64页 |
6.2.3 从地域共同体到生活共同体的转化 | 第64-65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 第66-73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66-69页 |
7.1.1 社区公共生活的本质: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并存 | 第66-67页 |
7.1.2 社区公共生活的目标:实现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 第67-68页 |
7.1.3 连接的中间力量:社区社会工作的功能发挥 | 第68-69页 |
7.2 讨论 | 第69-71页 |
7.2.1 关于社区精英治理模式的反思 | 第70页 |
7.2.2 关于封闭式小区公共服务能力的思考 | 第70-71页 |
7.3 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71-73页 |
7.3.1 研究创新 | 第71-72页 |
7.3.2 研究不足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附录 | 第79-81页 |
附件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