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缘起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现状及成果 | 第11-17页 |
1.2.1 文化线路研究概述 | 第11-13页 |
1.2.2 明清海防卫所研究概述 | 第13-14页 |
1.2.3 遗产价值体系及评估概述 | 第14-16页 |
1.2.4 综合评述 | 第16-17页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7-18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3.2 研究的创新性 | 第18页 |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8-21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1.4.2 基本框架图 | 第20-21页 |
第2章 文化线路基本保护理论 | 第21-29页 |
2.1 文化线路概述 | 第21-23页 |
2.1.1 文化线路的背景及演进 | 第21-22页 |
2.1.2 文化线路研究的必要性 | 第22-23页 |
2.2 文化线路的定义及解读 | 第23-26页 |
2.2.1 文化线路的基础判别特征 | 第23页 |
2.2.2 文化线路的定义 | 第23-24页 |
2.2.3 文化线路判别解读 | 第24-26页 |
2.3 文化线路保护的主体内容及引申 | 第26-28页 |
2.3.1 文化线路保护的主体内容 | 第26-27页 |
2.3.2 有形文化线路向无形化引申 | 第27-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明清海防防御体系研究 | 第29-40页 |
3.1 明代海防防御体系概述 | 第29-32页 |
3.1.1 明都司卫所制度的建立 | 第29-30页 |
3.1.2 海防防御体系的战略地位 | 第30-32页 |
3.2 明清海防军事防御体系的组成 | 第32-36页 |
3.2.1 明清海防思想的演变 | 第33-34页 |
3.2.2 明清海防防御体系的空间分布层级 | 第34-36页 |
3.3 明代驿递系统与海防防御体系 | 第36-39页 |
3.3.1 明代驿递系统的形成与发展 | 第37-38页 |
3.3.2 明代驿递系统的组织管理 | 第38页 |
3.3.3 明代驿递系统与海防防御体系间的关系 | 第38-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4章 明清沿海卫所聚落文化线路界定 | 第40-61页 |
4.1 时空动态连续性 | 第40-45页 |
4.1.1 时空连续性 | 第40-42页 |
4.1.2 卫所单体空间差异性 | 第42-45页 |
4.2 历史功能独特性 | 第45-53页 |
4.2.1 交通线路本身 | 第46-49页 |
4.2.2 特定的历史功能 | 第49-53页 |
4.3 要素关联整体性 | 第53-54页 |
4.4 文化交流多样性 | 第54-60页 |
4.4.1 文化多样性 | 第54-56页 |
4.4.2 有形文化遗产与无形文化遗产 | 第56-6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5章 明清沿海卫所聚落文化线路体系建构与价值评估 | 第61-75页 |
5.1 明清沿海卫所聚落文化线路体系的构成 | 第61-65页 |
5.1.1 明清沿海卫所聚落文化线路层次内容构成 | 第61-62页 |
5.1.2 明清沿海卫所聚落文化线路的构成体系 | 第62-65页 |
5.2 明清沿海卫所聚落文化线路的文化遗产价值 | 第65-72页 |
5.2.1 明清沿海卫所聚落文化线路的整体价值 | 第65-66页 |
5.2.2 明清沿海卫所聚落文化线路的历史文化价值 | 第66-69页 |
5.2.3 明清沿海卫所聚落文化线路的文化遗产价值 | 第69-71页 |
5.2.4 明清沿海卫所聚落文化线路的发展价值 | 第71页 |
5.2.5 明清沿海卫所聚落文化线路的价值体系评估框架 | 第71-72页 |
5.3 明清沿海卫所聚落文化线路保护框架初探 | 第72-74页 |
5.3.1 明清沿海卫所聚落中存在的问题 | 第73页 |
5.3.2 完整性保护框架初探 | 第73-7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附录一 | 第81-82页 |
附录二 | 第82-85页 |
附录三 | 第85-90页 |
附录四 | 第90-93页 |
附录五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