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4页 |
1.1 概述 | 第10页 |
1.2 混合梁斜拉桥的发展与特点 | 第10-13页 |
1.2.1 混合梁斜拉桥的发展与应用 | 第10-13页 |
1.2.2 混合梁斜拉桥的特性 | 第13页 |
1.3 钢混结合段构造形式 | 第13-18页 |
1.3.1 钢混结合段主要构造及作用 | 第13-14页 |
1.3.2 钢混结合段构造形式 | 第14-18页 |
1.4 混合梁斜拉桥钢混结合段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1.5 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 第21-22页 |
1.6 本文拟解决的问题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1.6.1 本文拟解决的问题 | 第22页 |
1.6.2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1.6.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第2章 混合梁斜拉桥全桥有限元分析 | 第24-49页 |
2.1 工程背景简介 | 第24-25页 |
2.2 考虑施工过程的整体有限元建模 | 第25-29页 |
2.2.1 整体有限元建模 | 第25-27页 |
2.2.2 全桥施工过程 | 第27-29页 |
2.3 南溪长江公路大桥整体受力特点 | 第29-37页 |
2.3.1 对称混合梁斜拉桥受力特点 | 第30-31页 |
2.3.2 对称与非对称情况下南溪长江公路大桥受力特点 | 第31-37页 |
2.4 钢混结合段合理位置确定 | 第37-43页 |
2.4.1 结构刚度影响 | 第38-39页 |
2.4.2 结构内力影响 | 第39-41页 |
2.4.3 斜拉索索力影响 | 第41-43页 |
2.5 各工况下模型受力分析 | 第43-48页 |
2.5.1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基本组合工况 | 第44-45页 |
2.5.2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工况 | 第45-48页 |
2.5.3 钢-混结合段承受荷载 | 第48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3章 钢混结合段局部模型分析 | 第49-77页 |
3.1 钢混结合段构造简介 | 第49-50页 |
3.2 局部模型建立 | 第50-53页 |
3.2.1 材料参数 | 第51页 |
3.2.2 单元类型选择 | 第51页 |
3.2.3 单元网格划分 | 第51-52页 |
3.2.4 约束及加载 | 第52-53页 |
3.3 钢混结合段应力分析 | 第53-71页 |
3.3.1 顶板底板及腹板应力分析 | 第53-60页 |
3.3.2 承压板应力分析 | 第60-61页 |
3.3.3 加强段钢格室内混凝土应力分析 | 第61-66页 |
3.3.4 结合段钢箱内混凝土应力分析 | 第66-69页 |
3.3.5 混凝土梁段应力分析 | 第69-71页 |
3.4 南溪长江大桥钢混结合段构造特点 | 第71-74页 |
3.5 南溪长江大桥钢混结合段受力特点 | 第74-7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4章 不同构造形式对钢混结合段受力影响 | 第77-93页 |
4.1 概述 | 第77-78页 |
4.2 承压板厚度对钢混结合段受力的影响 | 第78-83页 |
4.3 钢格室长度对钢混结合段受力的影响 | 第83-86页 |
4.4 三角格室腹板变厚对钢混结合段受力的影响 | 第86-9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1-9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93-95页 |
结论 | 第93页 |
展望 | 第93-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