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可视化视角下小学生认知能力培养研究--以沈阳市X小学科学课为例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6页 |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二)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三)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一) 关于思维可视化研究的现状 | 第12-13页 |
(二) 关于培养小学生认知能力研究的现状 | 第13-14页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4-16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 第16-21页 |
一、理论基础 | 第16-18页 |
(一)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 第16页 |
(二) 认知负荷理论 | 第16-18页 |
二、概念界定 | 第18-20页 |
(一) 思维可视化 | 第18页 |
(二) 思维可视化工具 | 第18-19页 |
(三) 认知能力 | 第19-20页 |
三、思维可视化与认知能力的关联 | 第20-21页 |
第三章 基于思维可视化的课程设计分析 | 第21-27页 |
一、小学科学课研究分析 | 第21-23页 |
(一) 小学科学课现状分析 | 第21页 |
(二) 最新《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 第21页 |
(三) 科学学科基本理念与课程目标 | 第21-23页 |
二、小学科学学科教学模式 | 第23-24页 |
(一) 讲授式教学模式 | 第23页 |
(二) 小组合作式教学模式 | 第23-24页 |
(三) 探究式教学模式 | 第24页 |
(四) 发现式教学模式 | 第24页 |
三、教学模式与课程的选择分析 | 第24-25页 |
(一) 教学模式的选择分析 | 第24-25页 |
(二) 设计课程的选择分析 | 第25页 |
四、思维可视化相关分析 | 第25-27页 |
(一) 思维可视化的作用分析 | 第25-26页 |
(二) 思维可视化工具选取原则 | 第26页 |
(三) 思维可视化工具制作运用分析 | 第26-27页 |
第四章 思维可视化视角下的小学科学课教学设计 | 第27-39页 |
一、讲授式教学模式下《心脏和血液循环》的教学设计 | 第27-32页 |
(一) 教学目标的设定及思维可视化工具的选取 | 第27-30页 |
(二) 基于思维可视化工具的教学组织 | 第30-31页 |
(三) 导入新课,课程讲授 | 第31-32页 |
(四) 运用巩固,检查效果 | 第32页 |
二、探究式教学模式下的《研究透镜》教学设计 | 第32-39页 |
(一) 教学目标的设定及思维可视化工具的选取 | 第32-35页 |
(二) 基于思维可视化工具的情境创设 | 第35-36页 |
(三) 确定问题,自主探究,协作交流,完成任务 | 第36-37页 |
(四) 检查效果,点评总结 | 第37-39页 |
第五章 教学设计的实施效果分析 | 第39-52页 |
一、教学对象基本情况 | 第39页 |
二、教学设计目的 | 第39页 |
三、教学设计的实施 | 第39-47页 |
(一) 《心脏和血液循环》课堂实施 | 第39-43页 |
(二) 《研究透镜》课堂实施 | 第43-47页 |
四、实施效果分析 | 第47-51页 |
(一) 效果分析方法 | 第47-48页 |
(二) 《心脏和血液循环》课堂实施效果 | 第48-49页 |
(三) 《研究透镜》课堂实施效果 | 第49-51页 |
五、实施中的不足 | 第51-52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2-54页 |
一、结论 | 第52页 |
二、不足与展望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附录 | 第56-64页 |
附录一《心脏与血液循环》学生学习访谈提纲 | 第56-57页 |
附录二《心脏和血液循环》教师访谈提纲 | 第57-58页 |
附录三《心脏与血液循环》与学生访谈记录 | 第58-59页 |
附录四《心脏与血液循环》与刘老师访谈记录 | 第59-60页 |
附录五《研究透镜》学生学习访谈提纲 | 第60-61页 |
附录六《研究透镜》教师访谈提纲 | 第61-62页 |
附录七《研究透镜》与学生访谈记录 | 第62-63页 |
附录八《研究透镜》与张老师访谈记录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个人简历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