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9-13页 |
1.2.1 关于互联网金融的研究 | 第9-11页 |
1.2.2 关于银行稳定性的研究 | 第11-13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3-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4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15-16页 |
1.4.1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5页 |
1.4.2 研究的不足 | 第15-16页 |
第二章 互联网金融概述 | 第16-27页 |
2.1 互联网金融概述 | 第16-20页 |
2.1.1 互联网金融的涵义 | 第16页 |
2.1.2 互联网金融发展与金融中介理论 | 第16-18页 |
2.1.3 互联网金融发展与金融创新理论 | 第18-20页 |
2.2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 第20-27页 |
2.2.1 我国互联网金融兴起的原因 | 第20-22页 |
2.2.2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 | 第22-27页 |
第三章 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稳定性影响的理论分析 | 第27-36页 |
3.1 商业银行稳定性概述 | 第27-32页 |
3.1.1 商业银行稳定性的涵义 | 第27-28页 |
3.1.2 商业银行稳定性的理论基础 | 第28-30页 |
3.1.3 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 | 第30-32页 |
3.2 互联网金融发展对我国商业银行稳定性的影响机理 | 第32-36页 |
3.2.1 改变支付中介格局 | 第33-34页 |
3.2.2 分流业务市场需求 | 第34-35页 |
3.2.3 提升商业银行金融服务水平 | 第35页 |
3.2.4 促进商业银行网络创新经营 | 第35-36页 |
第四章 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稳定性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36-45页 |
4.1 互联网金融发展水平测度说明 | 第36-39页 |
4.1.1 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6-37页 |
4.1.2 综合得分的计算 | 第37-39页 |
4.2 我国商业银行稳定性测度说明 | 第39-40页 |
4.2.1 指标体系的筛选 | 第39页 |
4.2.2 综合得分的计算 | 第39-40页 |
4.3 实证分析 | 第40-45页 |
4.3.1 模型的设定 | 第40-43页 |
4.3.2 实证分析结果 | 第43-45页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第45-47页 |
5.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45-46页 |
5.2 对策建议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