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原子能技术论文--核反应堆工程论文--反应堆热工水力学及其设计、计算论文

模拟核热耦合的实验系统自然循环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21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20页
        1.2.1 流动不稳定性第12-16页
        1.2.2 物理热工耦合第16-20页
    1.3 本课题的意义及主要工作第20-21页
第2章 稳态自然循环第21-29页
    2.1 自然循环基本模型第21-22页
        2.1.1 回路介绍第21-22页
        2.1.2 简化假设第22页
    2.2 稳态自然循环系统模型计算第22-28页
        2.2.1 自然循环原理第22页
        2.2.2 驱动力计算第22-23页
        2.2.3 截面含气率的计算第23-24页
        2.2.4 阻力计算第24-26页
        2.2.5 编程及计算过程第26-28页
    2.3 本章小结第28-29页
第3章 稳态自然循环系统计算结果及分析第29-39页
    3.1 自然循环流量第29-33页
        3.1.1 自然循环流量的计算第29-30页
        3.1.2 加热功率对自然循环流量的影响第30-31页
        3.1.3 系统压力对自然循环流量的影响第31-32页
        3.1.4 入口过冷度对自然循环流量的影响第32页
        3.1.5 加热段直径对自然循环流量的影响第32-33页
    3.2 流量漂移第33-37页
        3.2.1 定性分析第33-34页
        3.2.2 加热功率对流量漂移的影响第34-35页
        3.2.3 系统压力对流量漂移的影响第35-36页
        3.2.4 入口过冷度对流量漂移的影响第36页
        3.2.5 加热段管径对流量漂移的影响第36-37页
    3.3 本章小结第37-39页
第4章 核热耦合自然循环系统第39-49页
    4.1 点堆模型和核热耦合模型第39-43页
        4.1.1 基于点堆的反应堆中子动力学模型第39-40页
        4.1.2 核反馈原理第40-41页
        4.1.3 数值计算方法第41-43页
    4.2 自然循环系统瞬态计算第43-46页
        4.2.1 冷却剂热工水力方程第43-44页
        4.2.2 传热方程第44-46页
    4.3 核反馈自然循环系统编程及计算过程第46页
    4.4 本章小结第46-49页
第5章 瞬态自然循环系统计算结果及分析第49-65页
    5.1 步长的选择第49页
    5.2 不考虑核热耦合自然循环结果及分析第49-56页
        5.2.1 不稳定类型的判断第49-51页
        5.2.2 系统压力对不稳定性的影响第51页
        5.2.3 入口过冷度对不稳定性的影响第51-54页
        5.2.4 回路管直径对不稳定性的影响第54-55页
        5.2.5 上升段长度对不稳定性的影响第55页
        5.2.6 功率和流量对脉动频率的影响第55-56页
    5.3 考虑核热耦合瞬态自然循环结果及分析第56-64页
        5.3.1 功率扰动第56-57页
        5.3.2 负荷改变第57-58页
        5.3.3 引入反应性第58-62页
        5.3.4 不同反馈方式对自然循环系统的影响第62页
        5.3.5 反馈系数对自然循环系统的影响第62-64页
    5.4 本章小结第64-65页
第6章 RELAP5程序验证第65-73页
    6.1 基本模型介绍第65页
    6.2 定义边界条件和节点划分第65-67页
    6.3 计算结果与比较分析第67-72页
        6.3.1 不稳定起始点的确定第67-69页
        6.3.2 系统稳定边界的划分第69-71页
        6.3.3 自然循环特性对比验证第71-72页
    6.4 本章小结第72-73页
结论第73-75页
参考文献第75-8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第81-83页
致谢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微结构光纤纤芯方位探测研究
下一篇:AP1000核电厂乏燃料水池临界安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