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9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页 |
三、研究目标 | 第10-11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一、业绩承诺补偿机制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二、实物期权理论文献综述 | 第13-14页 |
三、文献评述 | 第14-15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二、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四节 创新点与不足 | 第17-19页 |
一、本文创新点 | 第17-18页 |
二、本文不足之处 | 第18-19页 |
第二章 业绩承诺补偿机制概述 | 第19-30页 |
第一节 业绩承诺补偿机制的基本内容 | 第19-23页 |
一、业绩承诺补偿机制的概念 | 第19页 |
二、业绩承诺补偿机制的参与主体 | 第19-20页 |
三、业绩承诺补偿机制的触发条件 | 第20-21页 |
四、业绩承诺补偿机制的执行条款 | 第21-23页 |
第二节 业绩承诺补偿机制的必要性 | 第23-25页 |
一、降低估值风险 | 第23-24页 |
二、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 第24页 |
三、管理层激励和约束 | 第24-25页 |
四、满足企业融资发展需求 | 第25页 |
第三节 我国运用业绩承诺补偿机制的现状 | 第25-30页 |
一、业绩承诺补偿机制在我国的运用领域 | 第26-27页 |
二、我国运用业绩承诺补偿机制的特点 | 第27-28页 |
三、我国运用业绩承诺补偿机制存在的问题 | 第28-30页 |
第三章 股权投资中业绩承诺补偿机制定价原理研究 | 第30-40页 |
第一节 股权投资中业绩承诺补偿机制的价值分析 | 第30-31页 |
第二节 股权投资中业绩承诺补偿机制的期权分析 | 第31-32页 |
第三节 股权投资中业绩承诺补偿机制的实物期权定价视角 | 第32-40页 |
一、实物期权理论的基本特征与优势 | 第32-33页 |
二、用实物期权理论对业绩承诺补偿机制定价的原因 | 第33-34页 |
三、实物期权定价模型 | 第34-39页 |
四、股权投资中业绩承诺补偿机制定价的流程 | 第39-40页 |
第四章 永乐业绩承诺补偿机制定价的案例分析 | 第40-69页 |
第一节 案例选择标准 | 第40-41页 |
第二节 案例基本情况 | 第41-42页 |
第三节 用实物期权理论对永乐业绩承诺补偿机制定价 | 第42-65页 |
一、用现金流折现法对永乐当前价值进行估计 | 第42-43页 |
二、识别期权 | 第43-51页 |
三、对识别出的期权进行定价 | 第51-65页 |
四、永乐业绩承诺补偿机制定价的最终结果 | 第65页 |
第四节 摩根斯坦利与永乐的投融资决策分析 | 第65-67页 |
一、摩根斯坦利的投资决策分析 | 第65-67页 |
二、永乐的融资决策分析 | 第67页 |
第五节 业绩承诺补偿机制对永乐结果的重要性 | 第67-69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建议 | 第69-78页 |
第一节 案例分析总结 | 第69-74页 |
一、二叉树模型更适用 | 第69页 |
二、参数估计存在不足 | 第69-71页 |
三、永乐失败原因 | 第71-74页 |
第二节 应用建议 | 第74-78页 |
一、选择正确的实物期权定价模型 | 第74页 |
二、提高参数估计水平 | 第74-75页 |
三、避免盲目设定业绩承诺补偿机制条款 | 第75页 |
四、对业绩承诺补偿机制的定价结果进行科学合理分析 | 第75-76页 |
五、正确认识业绩承诺补偿机制中的投资方 | 第76-77页 |
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能力 | 第77页 |
七、对控制权采用适当保护措施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