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3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7-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1.3 文章研究思路 | 第10-11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1.5 相关概念与理论的界定 | 第11-13页 |
1.5.1 “公职人员”概念的界定 | 第11-12页 |
1.5.2 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反腐败的效果分析 | 第12页 |
1.5.3 我国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入法的必要性 | 第12-13页 |
第二章 历史制度主义及其分析变量 | 第13-19页 |
2.1 历史制度主义理论 | 第13-15页 |
2.2 美国体制下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变量 | 第15-19页 |
2.2.1 政治决策机构 | 第17-18页 |
2.2.2 个体政治行为者 | 第18-19页 |
第三章 美国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的内容 | 第19-28页 |
3.1 美国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建立的背景与历程 | 第19-25页 |
3.1.1 建立的背景 | 第19-21页 |
3.1.2 建立的历程 | 第21-25页 |
3.2 美国公职人员财产申报法的规定 | 第25-28页 |
3.2.1 财产申报的主体 | 第25-26页 |
3.2.2 财产申报的项目 | 第26-28页 |
第四章 政治决策机构对财产申报制度建立的决定性影响 | 第28-38页 |
4.1 国会对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建立的推动 | 第28-32页 |
4.1.1 国会的立法推动 | 第28-29页 |
4.1.2 70 年代国会立法权的强化 | 第29-30页 |
4.1.3 设置专门监督机构 | 第30-32页 |
4.2 总统领导的行政部门对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建立的影响 | 第32-34页 |
4.2.1 行政部门的“准立法”推动 | 第32-33页 |
4.2.2 总统立法创议权的推动 | 第33-34页 |
4.3 最高法院对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建立的影响 | 第34-38页 |
4.3.1 最高法院的“立法”推动 | 第34-35页 |
4.3.2 二战后最高法院司法审查权强化的推动 | 第35-36页 |
4.3.3 独立检察官制度对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建立的影响 | 第36-38页 |
第五章 个体政治行为者的推动 | 第38-44页 |
5.1 选民对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建立的影响 | 第38-41页 |
5.1.1 民意及舆论压力对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建立的推动 | 第38-39页 |
5.1.2 选民投票权对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建立的影响 | 第39-41页 |
5.2 总统个人的决心对确立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影响 | 第41-44页 |
5.2.1 卡特总统对政府改革的坚定决心的推动 | 第41-42页 |
5.2.2 布什总统对国会腐败整治决心的推动 | 第42-44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附录一:06-09 年各国(地区)清廉感知指数列表(前82 名) | 第50-55页 |
附录二:06-09 年各国清廉感知指数列表(后14 名)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第57-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