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5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3-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3页 |
1.2.1 长大纵坡路段沥青路面车辙病害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2.2 长大纵坡的界定标准研究现状与评述 | 第19-23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第二章 长大纵坡路段沥青路面车辙病害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25-43页 |
2.1 长大纵坡段沥青路面车辙病害调查分析 | 第25-35页 |
2.1.1 西部地区 H 高速公路长大纵坡路段沥青路面车辙调查分析 | 第25-29页 |
2.1.2 中东部地区 B 高速公路长大纵坡路段沥青路面车辙调查分析 | 第29-32页 |
2.1.3 东南地区 L 高速公路长大纵坡路段沥青路面车辙调查分析 | 第32-35页 |
2.2 长大纵坡路段沥青路面车辙影响因素 | 第35-41页 |
2.2.1 纵坡坡度和坡长 | 第35-37页 |
2.2.2 行车速度 | 第37-39页 |
2.2.3 轴载 | 第39-41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三章 基于抗车辙性能的“长大纵坡”界定标准研究 | 第43-61页 |
3.1 车辆的行驶特性(动力特性分析) | 第43-48页 |
3.1.1 车辆在纵坡上的力学分析 | 第43-44页 |
3.1.2 代表车型的选取 | 第44-46页 |
3.1.3 重载车辆在纵坡上的行驶特性 | 第46-48页 |
3.2 车辙深度控制标准 | 第48-51页 |
3.2.1 基于行车性能的车辙深度标准 | 第49-50页 |
3.2.2 基于沥青路面结构强度的车辙深度标准 | 第50-51页 |
3.3 基于抗车辙性能的“长大纵坡”的界定标准 | 第51-59页 |
3.3.1 长大纵坡路段沥青路面结构有限元分析模型及材料参数的确定 | 第51-53页 |
3.3.2 不同坡度下的沥青路面结构车辙深度 | 第53-57页 |
3.3.3 基于抗车辙性能的“长大纵坡”的界定标准 | 第57-5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四章 长大纵坡路段沥青路面结构抗车辙性能分析 | 第61-78页 |
4.1 长大纵坡路段沥青路面结构方案调查分析 | 第61-65页 |
4.1.1 长大纵坡路段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 | 第62-64页 |
4.1.2 长大纵坡路段柔性基层沥青路面 | 第64-65页 |
4.2 基层形式对长大纵坡路段沥青路面车辙变形的影响 | 第65-71页 |
4.2.1 长大纵坡路段沥青路面结构方案比选 | 第65-68页 |
4.2.2 长大纵坡对不同基层形式沥青路面车辙的影响 | 第68-71页 |
4.3 面层厚度对长大纵坡路段沥青路面车辙变形的影响 | 第71-76页 |
4.3.1 面层厚度对长大纵坡路段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车辙变形的影响 | 第71-73页 |
4.3.2 面层厚度对长大纵坡路段柔性基层沥青路面车辙变形的影响 | 第73-7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五章 基于粘弹性数值模拟的长大纵坡路段沥青路面车辙预估系统 | 第78-91页 |
5.1 VERPS 系统的提出 | 第78-81页 |
5.2 VERPS 系统的组成 | 第81-87页 |
5.2.1 VERPS 系统的开发流程 | 第82-83页 |
5.2.2 VERPS 系统的参数输入 | 第83-86页 |
5.2.3 VERPS 系统的数据输出 | 第86-87页 |
5.3 VERPS 系统的应用 | 第87-9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第六章 试验路研究 | 第91-107页 |
6.1 试验路概况 | 第91-92页 |
6.2 试验路优化设计 | 第92-99页 |
6.2.1 沥青混合料组成设计 | 第92-97页 |
6.2.2 长大纵坡路段沥青路面结构优化设计 | 第97-99页 |
6.3 试验路检测与评价 | 第99-105页 |
6.3.1 试验路后期跟踪监测 | 第99-100页 |
6.3.2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 | 第100-105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05-107页 |
结论 | 第107-111页 |
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07-109页 |
2 需进一步完善的问题 | 第109-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18页 |
致谢 | 第118-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