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导论 | 第9-15页 |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的出发点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4 主要内容和研究框架 | 第12-13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6 本文创新与不足 | 第13-15页 |
2 中国家族企业公司治理理论研究 | 第15-32页 |
2.1 家族企业的界定 | 第15-17页 |
2.1.1 国外家族企业界定理论 | 第15-16页 |
2.1.2 国内家族企业界定理论 | 第16-17页 |
2.2 现代企业公司治理理论 | 第17-21页 |
2.2.1 公司治理成因理论 | 第17-18页 |
2.2.2 公司治理模式理论 | 第18-20页 |
2.2.3 公司治理结构理论 | 第20页 |
2.2.4 国内学术界公司治理理论简述 | 第20-21页 |
2.3 家族企业公司治理理论 | 第21-24页 |
2.3.1 家族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特殊性及其影响因素 | 第22页 |
2.3.2 家族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基本要素 | 第22-23页 |
2.3.3 家族企业公司治理机制 | 第23页 |
2.3.4 家族企业公司治理最新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2.4 我国家族企业公司治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 第24-26页 |
2.4.1 我国家族企业公司治理现状 | 第24-25页 |
2.4.2 我国家族企业公司治理现状的社会文化因素 | 第25-26页 |
2.4.3 中国家族企业公司治理现状的经济因素 | 第26页 |
2.5 中国家族企业公司治理的理论性研究 | 第26-32页 |
2.5.1 我国家族企业公司治理模式研究 | 第27-28页 |
2.5.2 我国家族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研究 | 第28-30页 |
2.5.3 结论小结 | 第30-32页 |
3 我国上市家族企业绩效的考核指标选择 | 第32-43页 |
3.1 公司绩效评价指标选择理论基础 | 第32-33页 |
3.1.1 净资产收益率 | 第32页 |
3.1.2 托宾 Q 值 | 第32-33页 |
3.1.3 综合评分 | 第33页 |
3.2 综合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第33-34页 |
3.2.1 科学性原则 | 第33-34页 |
3.2.2 综合性原则 | 第34页 |
3.3 企业绩效的主成分评价方法和模型 | 第34-41页 |
3.3.1 主成分分析法理论介绍 | 第34-36页 |
3.3.2 基于家电行业上市家族企业绩效主成分分析 | 第36-41页 |
3.4 相关结论与探讨 | 第41-43页 |
4 家族企业股权治理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实证研究 | 第43-51页 |
4.1 家族企业股权治理与企业绩效相关关系理论基础 | 第43-44页 |
4.1.1 股权集中度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 第43页 |
4.1.2 内部持股比例对于企业绩效的影响 | 第43-44页 |
4.2 家族企业股权治理结构与企业绩效线性回归分析 | 第44-50页 |
4.2.1 线性回归分析的理论介绍 | 第44-45页 |
4.2.2 家族企业股权治理与企业绩效的线性回归分析 | 第45-50页 |
4.3 相关结论与探讨 | 第50-51页 |
5 家族企业董事会治理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实证研究 | 第51-56页 |
5.1 家族企业董事会与企业绩效相关关系理论基础 | 第51-52页 |
5.1.1 董事会规模 | 第51页 |
5.1.2 董事会构成 | 第51页 |
5.1.3 两权合一的问题 | 第51-52页 |
5.2 家族企业董事会治理结构与企业绩效线性回归分析 | 第52-54页 |
5.2.1 线性回归分析相关介绍 | 第52页 |
5.2.2 家族企业董事会治理与企业绩效的线性回归分析 | 第52-54页 |
5.3 相关结论与探讨 | 第54-56页 |
6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56-60页 |
6.1 本文主要的结论 | 第56页 |
6.2 关于我国家族企业公司治理的政策建议 | 第56-59页 |
6.2.1 家族企业公司治理内部改善建议 | 第56-58页 |
6.2.2 从我国外部市场环境的改革建议 | 第58-59页 |
6.3 后续研究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详细摘要 | 第65-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