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30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6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2-15页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16页 |
第二节 气候变化的现状与国际认知 | 第16-18页 |
1.2.1 全球气候变化 | 第16页 |
1.2.2 中国气候变化 | 第16-17页 |
1.2.3 内蒙古气候变化特征 | 第17-18页 |
第三节 气候变化与植物物候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1.3.1 植物物候的国外研究 | 第18页 |
1.3.2 植物物候的国内研究 | 第18-19页 |
1.3.3 内蒙古草原区植物物候研究 | 第19-20页 |
第四节 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1.4.1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 | 第20页 |
1.4.2 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 第20-21页 |
第五节 气候变化与草原生态系统生产力研究进展 | 第21-28页 |
1.5.1 植被生产力研究方法 | 第21-25页 |
1.5.2 草原生态系统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 第25-27页 |
1.5.3 气候变化对内蒙古荒漠草原的影响 | 第27-28页 |
第六节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8-30页 |
1.6.1 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1.6.2 技术路线 | 第29-30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 第30-33页 |
第一节 地理位置 | 第30页 |
第二节 地貌特征 | 第30-31页 |
第三节 气候特征 | 第31页 |
第四节 土壤特征 | 第31页 |
第五节 植被特征 | 第31-33页 |
第三章 内蒙古荒漠草原气候变化特征及趋势分析 | 第33-76页 |
第一节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第33-36页 |
3.1.1 数据来源 | 第33页 |
3.1.2 研究方法 | 第33-36页 |
第二节 内蒙古荒漠草原温度的时空格局及趋势分析 | 第36-55页 |
3.2.1 平均气温时空特征 | 第36-42页 |
3.2.2 平均最高气温时空特征 | 第42-49页 |
3.2.3 平均最低气温时空特征 | 第49-55页 |
第三节 内蒙古荒漠草原降水时空格局及趋势分析 | 第55-66页 |
3.3.1 降水量时空特征 | 第55-60页 |
3.3.2 降水日数时空特征 | 第60-66页 |
第四节 内蒙古荒漠草原气候干燥度的时空格局及趋势分析 | 第66-72页 |
3.4.1 年平均干燥度的空间分布 | 第67-68页 |
3.4.2 干燥度空间变化趋势 | 第68-70页 |
3.4.3 年干燥度时间动态特征 | 第70-71页 |
3.4.4 干燥度分级指标的10年际波动 | 第71-72页 |
第五节 讨论与小结 | 第72-76页 |
第四章 气候因子对内蒙古荒漠草原植物物候的影响 | 第76-87页 |
第一节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第76-77页 |
4.1.1 数据来源 | 第76-77页 |
4.1.2 物候观测方法及定义 | 第77页 |
4.1.3 研究方法 | 第77页 |
第二节 内蒙古荒漠草原植物物候期变化特征 | 第77-82页 |
4.2.1 植物返青期变化特征 | 第77-79页 |
4.2.2 植物黄枯期变化特征 | 第79-81页 |
4.2.3 植物生长季变化特征 | 第81-82页 |
第三节 气候因子对内蒙古荒漠草原植物物候期的影响 | 第82-84页 |
4.3.1 气候因子对植物返青期的影响 | 第82-83页 |
4.3.2 气候因子对植物黄枯期的影响 | 第83页 |
4.3.3 气候因子对植物生长季天数的影响 | 第83-84页 |
第四节 讨论与小结 | 第84-87页 |
第五章 气候因子对内蒙古荒漠草原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的影响 | 第87-97页 |
第一节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第88-89页 |
5.1.1 数据来源 | 第88-89页 |
5.1.2 研究方法 | 第89页 |
第二节 内蒙古荒漠草原群落物种丰富度的空间分布格局 | 第89-90页 |
第三节 气候因子对内蒙古荒漠草原物种丰富度分布格局的影响 | 第90-93页 |
5.3.1 群落层次,气候因子对物种丰富度分布格局的影响 | 第90-92页 |
5.3.2 功能群层次,气候因子对各功能群物种丰富度分布格局的影响 | 第92-93页 |
第四节 讨论与小结 | 第93-97页 |
第六章 内蒙古荒漠草原总初级生产力(GPP)时空格局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 第97-116页 |
第一节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第97-101页 |
6.1.1 数据来源 | 第97-98页 |
6.1.2 数据处理 | 第98页 |
6.1.3 EC-LUE模型简介 | 第98-99页 |
6.1.4 EC-LUE模型遥感估算结果的验证 | 第99-100页 |
6.1.5 研究方法 | 第100-101页 |
第二节 内蒙古荒漠草原GPP时空格局及趋势分析 | 第101-108页 |
6.2.1 内蒙古荒漠草原GPP空间格局 | 第101-102页 |
6.2.2 内蒙古荒漠草原GPP空间变化趋势 | 第102-103页 |
6.2.3 内蒙古荒漠草原GPP的年际波动 | 第103-105页 |
6.2.4 内蒙古荒漠草原GPP的时间变化 | 第105-108页 |
第三节 内蒙古荒漠草原GPP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 第108-113页 |
6.3.1 气温与GPP的相关性分析 | 第108-110页 |
6.3.2 降水量与GPP的相关性分析 | 第110-112页 |
6.3.3 干燥度与GPP的相关性分析 | 第112-113页 |
第四节 讨论与小结 | 第113-116页 |
第七章 未来气候变化情景对内蒙古荒漠草原植被生产潜力的影响 | 第116-125页 |
第一节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第116-117页 |
7.1.1 数据来源 | 第116页 |
7.1.2 气候生产力模型——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 | 第116-117页 |
7.1.3 研究方法 | 第117页 |
第二节 内蒙古荒漠草原气候生产力时空分布特征 | 第117-120页 |
7.2.1 气候生产力空间分布特征 | 第117-118页 |
7.2.2 气候生产力的空间变化趋势 | 第118-119页 |
7.2.3 气候生产力年际变化特征 | 第119-120页 |
第三节 不同气候变化情景对内蒙古荒漠草原气候生产力的影响 | 第120-123页 |
7.3.1 气候生产力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分析 | 第120-121页 |
7.3.2 不同气候变化情景对气候生产力的影响 | 第121-123页 |
第四节 讨论与小结 | 第123-125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125-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41页 |
致谢 | 第141-14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