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言“鬼小说”研究
| 致谢 | 第5-6页 |
| 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1 绪论 | 第12-23页 |
| 1.1 文言“鬼小说”的界定 | 第12-16页 |
| 1.2 文言“鬼小说”的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20-23页 |
| 2 明代“鬼小说”概说 | 第23-40页 |
| 2.1 明代“鬼小说”的历史定位 | 第23-27页 |
| 2.2 明代“鬼小说”的创作实绩 | 第27-36页 |
| 2.3 “鬼小说”在明代的汇编与传播 | 第36-40页 |
| 3 明代“鬼小说”创作观念与社会环境 | 第40-69页 |
| 3.1 教化压力 | 第40-52页 |
| 3.2 娱乐诉求 | 第52-57页 |
| 3.3 博物传统 | 第57-61页 |
| 3.4 宣泄功能 | 第61-69页 |
| 4 明代“鬼小说”的故事类型 | 第69-111页 |
| 4.1 报应故事类型 | 第69-78页 |
| 4.2 入冥故事类型 | 第78-86页 |
| 4.3 离魂故事类型 | 第86-91页 |
| 4.4 艳遇故事类型 | 第91-102页 |
| 4.5 命运故事类型 | 第102-111页 |
| 5 明代“鬼小说”的艺术特征 | 第111-129页 |
| 5.1 寓意于事的创作手法 | 第111-114页 |
| 5.2 以实制虚的描写技巧 | 第114-117页 |
| 5.3 通俗简洁的语言风格 | 第117-120页 |
| 5.4 丰富多变的叙事模式 | 第120-129页 |
| 6 明代“鬼小说”的文化内涵 | 第129-158页 |
| 6.1 万物交感的自然观 | 第129-138页 |
| 6.2 德福统一的伦理观 | 第138-147页 |
| 6.3 果报轮回的命运观 | 第147-153页 |
| 6.4 阴阳和合的养生观 | 第153-158页 |
| 7 结论 | 第158-170页 |
| 7.1 借鬼神以干预现实的激情 | 第158-160页 |
| 7.2 对儒家审美理想的张扬 | 第160-166页 |
| 7.3 明代“鬼小说”的历史局限 | 第166-1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70-182页 |
| 作者简历 | 第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