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0-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3 基本评价 | 第14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1 文献研究法 | 第14页 |
1.3.2 实证分析法 | 第14页 |
1.3.3 访谈法 | 第14页 |
1.3.4 比较分析法 | 第14-15页 |
1.4 创新点 | 第15-16页 |
1.4.1 立意创新 | 第15页 |
1.4.2 对策创新 | 第15-16页 |
第2章 道德失范的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20页 |
2.1 道德及道德失范 | 第16-18页 |
2.1.1 道德 | 第16页 |
2.1.2 失范 | 第16-17页 |
2.1.3 道德规范与道德失范 | 第17-18页 |
2.2 大学生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 | 第18-20页 |
2.2.1 模范遵守社会公德 | 第18页 |
2.2.2 努力规范学习道德 | 第18-19页 |
2.2.3 主动加强恋爱道德 | 第19页 |
2.2.4 自觉维护网络道德 | 第19-20页 |
第3章 大学生道德失范的基本状况调查 | 第20-28页 |
3.1 大学生道德失范问题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 第20页 |
3.1.1 样本构成情况 | 第20页 |
3.1.2 样本总体评价 | 第20页 |
3.2 大学生道德失范状况的具体表现 | 第20-28页 |
3.2.1 精神层面的迷茫 | 第20-22页 |
3.2.2 社会公德的缺乏 | 第22-24页 |
3.2.3 网络道德失范 | 第24-25页 |
3.2.4 感情意识淡薄 | 第25-28页 |
第4章 大学生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 第28-39页 |
4.1 历史原因 | 第28-30页 |
4.1.1 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的不同特点 | 第28-29页 |
4.1.2 多元传统文化碰撞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 第29-30页 |
4.2 现实原因 | 第30-39页 |
4.2.1 社会整体育人功能弱化 | 第30-32页 |
4.2.2 学校德育功能的缺失 | 第32-35页 |
4.2.3 家庭教育对大学生道德的影响 | 第35-36页 |
4.2.4 大学生自身不重视道德建设 | 第36-39页 |
第5章 抑制大学生道德失范的对策 | 第39-50页 |
5.1 建设有利于提升大学生道德修养的经济环境 | 第39-40页 |
5.1.1 反思市场经济对道德的负面影响 | 第39页 |
5.1.2 社会阶层的合理性是道德规范的保障 | 第39-40页 |
5.1.3 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 | 第40页 |
5.2 建设有利于提高大学生道德水平的政治环境 | 第40-43页 |
5.2.1 政治清明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重要影响 | 第40-41页 |
5.2.2 完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 | 第41-42页 |
5.2.3 建立健全道德失范的监督机制 | 第42-43页 |
5.3 建设有利于培养大学生道德品质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 第43-50页 |
5.3.1 创造能有效抑制大学生道德失范的社会文化 | 第43-44页 |
5.3.2 建设有利于大学生养成良好道德规范的学校文化 | 第44-47页 |
5.3.3 营造能促进大学生道德素养提升的家庭文化 | 第47-50页 |
第6章 结论 | 第50-51页 |
6.1 加强道德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 第50页 |
6.2 加强道德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途径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附录A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作者简介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