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如何面对抑郁--一例大学生抑郁症的个案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前言 | 第7-9页 |
第1章 研究背景 | 第9-20页 |
1.1 问题的来源和意义 | 第9-10页 |
1.1.1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1.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20页 |
1.2.1 重要概念的界定 | 第10-12页 |
1.2.3 相关研究 | 第12-20页 |
1.2.3.1 抑郁症的病因与心理机制 | 第12-16页 |
1.2.3.2 抑郁症的治疗 | 第16-20页 |
第2章 研究方法 | 第20-24页 |
2.1 研究方法的选择 | 第20页 |
2.2 研究步骤 | 第20-24页 |
2.2.1 研究对象的选择 | 第20-21页 |
2.2.2 与研究对象的关系 | 第21页 |
2.2.3 资料的收集 | 第21-23页 |
2.2.3.1 半结构式的访谈 | 第21-22页 |
2.2.3.2 访谈过程的控制 | 第22页 |
2.2.3.3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 第22-23页 |
2.2.4 成文方式 | 第23-24页 |
第3章 研究结果 | 第24-43页 |
3.1 背景介绍 | 第24-25页 |
3.2 Z眼中的抑郁 | 第25页 |
3.3 Z抑郁的原因 | 第25-28页 |
3.3.1 环境的变化 | 第25-26页 |
3.3.2 寝室同学关系不和睦 | 第26-28页 |
3.3.3 考试失利 | 第28页 |
3.3.4 光照 | 第28页 |
3.4 Z的故事 | 第28-42页 |
3.4.1 抑郁初现的大一 | 第28-30页 |
3.4.2 大二——卷土重来的抑郁 | 第30-35页 |
3.4.3 渐渐平稳——大三、大四 | 第35-37页 |
3.4.4 痛苦的抑郁再次袭来——大五 | 第37-38页 |
3.4.5 毕业后 | 第38-40页 |
3.4.6 抑郁症治愈的因素 | 第40-41页 |
3.4.7 抑郁之后的Z | 第41-42页 |
3.5 给予抑郁症患者以及陪伴者的一点建议 | 第42-43页 |
第4章 讨论 | 第43-51页 |
4.1 Z抑郁症的原因 | 第43-44页 |
4.2 Z抑郁症的表现 | 第44页 |
4.3 Z抑郁症的治疗 | 第44-45页 |
4.4 面对抑郁 | 第45页 |
4.5 对本研究的反思 | 第45-47页 |
4.5.1 对研究者的反思 | 第45-46页 |
4.5.2 对研究关系的反思 | 第46-47页 |
4.5.3 对研究过程的反思 | 第47页 |
4.6 对研究的效度、推广度和伦理道德的反思 | 第47-49页 |
4.6.1 效度问题 | 第47-48页 |
4.6.2 推广度 | 第48-49页 |
4.6.3 研究伦理与道德 | 第49页 |
4.7 本研究的创新 | 第49-50页 |
4.8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50-51页 |
第5章 结论 | 第51-52页 |
5.1 Z抑郁症的原因 | 第51页 |
5.2 Z抑郁症的表现 | 第51页 |
5.3 Z抑郁症的治疗 | 第51页 |
5.4 抑郁症对个案的意义 | 第51页 |
5.5 面对抑郁 | 第51-52页 |
第6章 建议 | 第52-54页 |
6.1 对抑郁症患者的建议 | 第52页 |
6.2 对抑郁症患者的陪伴者的建议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附录 | 第56-61页 |
附录一:访谈提纲 | 第56-57页 |
附录二:病历 | 第57-58页 |
附录三:田野日志 | 第58-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