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新建连淮扬镇铁路对镇江城市空间形态发展影响的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1章 绪论第9-13页
    1.1 研究背景第9-11页
        1.1.1 轨道交通特点和作用第9-10页
        1.1.2 国家相关政策与铁路发展计划第10页
        1.1.3 连淮扬镇铁路对镇江的影响第10-11页
    1.2 研究意义与目标第11-12页
    1.3 论文框架第12-13页
第2章 国外基于轨道交通的发展模式及其对镇江的启发第13-19页
    2.1 国外轨道交通建设经验第13-17页
        2.1.1 日本都市圈模式第13-14页
        2.1.2 美国芝加哥都市区模式第14-15页
        2.1.3 欧洲多中心城市区域模式第15-17页
    2.2 对镇江的启示第17-19页
        2.2.1 轨道交通总体上对区域的发展促进作用较大第17页
        2.2.2 对镇江的启示第17-19页
第3章 区域联系格局转化与镇江城市发展第19-37页
    3.1 镇江城市概况第19-22页
        3.1.1 城市概况第19页
        3.1.2 镇江地处正在崛起的世界第六大城市群第19-20页
        3.1.3 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中的镇江第20-22页
    3.2 镇江现状区域联系第22-27页
        3.2.1 镇江现状轨道交通情况概述第22-24页
        3.2.2 京沪高铁、沪宁城际铁路建成后的格局分析第24-25页
        3.2.3 区域联系的演化第25-27页
    3.3 镇江城市发展现势第27-31页
        3.3.1 镇江区位现状分析第27-28页
        3.3.2 京沪高速、沪宁城际铁路建成后的区位变化第28-30页
        3.3.3 镇江城市发展面临的挑战第30-31页
    3.4 连淮扬镇铁路对镇江城市发展的影响第31-34页
        3.4.1 沿线城市社会经济概况第31页
        3.4.2 连淮扬镇铁路运输性质第31页
        3.4.3 项目建设必要性第31-33页
        3.4.4 对镇江发展的意义第33-34页
    3.5 镇江城市发展的策略第34-37页
        3.5.1 加强联系策略第34-35页
        3.5.2 加速转型策略第35页
        3.5.3 开放融合策略第35-37页
第4章 镇江城市职能重构第37-42页
    4.1 镇江的区域职能演化第37-38页
        4.1.1 明、清以前从军事重镇到繁荣市镇第37页
        4.1.2 清末、民国至解放前通商口岸与近代工商业发展第37页
        4.1.3 解放后地区行政中心与经济文化中心职能强化第37-38页
        4.1.4 改革开放以后,市县经济发展与中心城市的边缘化第38页
        4.1.5 新世纪以来,交通、文化、旅游多元优势初显第38页
    4.2 新型铁路与区域分工转化第38-39页
        4.2.1 多中心网络一体化区域发展态势第38-39页
        4.2.2 新型轨道交通的网络支撑第39页
        4.2.3 深入的区域协作与社会文化认同第39页
    4.3 镇江的功能提升与特色营造第39-42页
        4.3.1 历史文化与风景旅游名城第40页
        4.3.2 区域性综合交通节点第40-41页
        4.3.3 健康、舒适、包容的生活之城第41-42页
第5章 镇江城市形态结构优化第42-54页
    5.1 镇江城市形态结构特征与演化机制第42-47页
        5.1.1 镇江形态结构特征第42-43页
        5.1.2 镇江形态结构演化过程第43-46页
        5.1.3 镇江形态结构演化机制第46-47页
    5.2 新建连淮扬镇铁路对镇江城市空间形态结构影响第47-51页
        5.2.1 连淮扬镇铁路引入镇江方案第47-48页
        5.2.2 连淮扬镇铁路主线接线方案对镇江的意义第48-49页
        5.2.3 镇江三山地区概况及三山站功能定位第49-50页
        5.2.4 空间发展的诱导第50-51页
        5.2.5 对镇江道路交通系统影响第51页
    5.3 镇江城市空间形态结构优化第51-54页
        5.3.1 镇江“一体两翼”的“双橄榄”空间形态的进一步发展第51-52页
        5.3.2 镇江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第52-54页
第6章 镇江三山地区的发展策略与规划引导第54-66页
    6.1 三山地区发展总体要求第54-55页
    6.2 三站联动的发展策略第55-58页
        6.2.1 三站联动建设的目的和意义第55-56页
        6.2.2 三站联动的交通组织要求第56页
        6.2.3 三站联动策略下三山地区空间层次划分第56-58页
    6.3 三站联动策略下三山地区规划引导第58-59页
        6.3.1 功能定位与职能构成第58-59页
        6.3.2 空间组织原则第59页
    6.4 三山地区核心区规划及城市设计引导第59-66页
        6.4.1 国内外交通枢纽地区相关案例第60-61页
        6.4.2 三山核心区功能细化第61-62页
        6.4.3 三山核心区土地利用与空间结构第62-63页
        6.4.4 三山核心区交通综合规划第63-64页
        6.4.5 三山核心区城市设计控制要素第64-66页
第7章 总结第66-68页
    7.1 基本内容第66页
    7.2 本文不足第66-67页
    7.3 研究展望第67-68页
参考文献第68-72页
致谢第72-74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建设企业在中东的人力资源管理挑战--以阿联酋为例
下一篇:基于水电机组状态监测的水电厂机电设备运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