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4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5页 |
1.1.1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1.2 土地承载力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1.3 陕北黄土高原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1.2 土地利用研究进程 | 第15-19页 |
1.2.1 国外土地利用研究进程 | 第15-16页 |
1.2.2 国内土地利用研究进程 | 第16-19页 |
1.3 土地承载力研究进程 | 第19-21页 |
1.3.1 国外土地承载力研究进程 | 第19-20页 |
1.3.2 国内土地承载力研究进程 | 第20-21页 |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21-24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1.4.2 研究思路 | 第21-23页 |
1.4.3 考察路线 | 第23-24页 |
第二章 陕北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概况 | 第24-30页 |
2.1 自然环境概况 | 第24-27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24页 |
2.1.2 地形地貌 | 第24-26页 |
2.1.3 气候气象 | 第26页 |
2.1.4 植被情况 | 第26-27页 |
2.1.5 土壤类型 | 第27页 |
2.2 经济发展概况 | 第27-30页 |
2.2.1 社会经济 | 第27-28页 |
2.2.2 能源矿产 | 第28-29页 |
2.2.3 自然灾害情况 | 第29-30页 |
第三章 陕北黄土高原遥感影像信息提取 | 第30-40页 |
3.1 遥感影像数据来源 | 第30页 |
3.2 遥感影像处理 | 第30-37页 |
3.2.1 影像几何修正 | 第30-31页 |
3.2.2 多波段数据的融合及选择 | 第31页 |
3.2.3 图像镶嵌与裁剪 | 第31-33页 |
3.2.4 影像分类 | 第33-36页 |
3.2.5 精度评价 | 第36页 |
3.2.6 归类之后处理 | 第36-37页 |
3.3 数据转换 | 第37-40页 |
第四章 陕北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变化分析及模拟预测 | 第40-52页 |
4.1 CA-Markov模型概述 | 第40-44页 |
4.1.1 元胞自动机概述 | 第40-42页 |
4.1.2 马尔科夫模型概述 | 第42-44页 |
4.2 运用CA-Markov模型模拟土地利用变化 | 第44-52页 |
4.2.1 确定预测年份 | 第44页 |
4.2.2 生成土地利用转化矩阵 | 第44-45页 |
4.2.3 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预测分析 | 第45-52页 |
第五章 陕北黄土高原土地资源承载力测评 | 第52-58页 |
5.1 陕北黄土高原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 | 第52-54页 |
5.1.1 数据获取及整理 | 第52-53页 |
5.1.2 陕北黄土高原土地资源承载力统计 | 第53页 |
5.1.3 陕北黄土高原土地资源承载指数统计 | 第53-54页 |
5.2 陕北黄上高原上地资源承载力测评结果 | 第54-58页 |
5.2.1 陕北黄土高原土地资源承载力现状评价 | 第54-55页 |
5.2.2 陕北黄土高原土地资源承载力预测 | 第55-58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58-63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58-59页 |
6.2 对策建议 | 第59-61页 |
6.3 讨论 | 第61-63页 |
6.3.1 论文特色与创新 | 第61页 |
6.3.2 论文有待改进之处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