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周至县平原区域城郊型农村环境污染控制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0-12页 |
1.2.1 农村环境污染状况 | 第10-11页 |
1.2.2 农村环境管理状况 | 第11-12页 |
1.3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2-14页 |
1.3.1 农村环境污染状况 | 第12-14页 |
1.3.2 农村环境管理状况 | 第14页 |
1.4 农村环境生活污染控制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4.1 农村生活污水控制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4.2 农村生活垃圾控制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7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7 特色和创新点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研究区环境污染现状研究 | 第20-37页 |
2.1 县域概况及功能分区 | 第20-23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20页 |
2.1.2 自然环境 | 第20-21页 |
2.1.3 人口与社会 | 第21-22页 |
2.1.4 功能区划分 | 第22-23页 |
2.2 研究区概况 | 第23-24页 |
2.2.1 自然环境 | 第23页 |
2.2.2 人口与社会 | 第23-24页 |
2.3 研究区环境污染现状 | 第24-36页 |
2.3.1 农村生活污染现状 | 第25-27页 |
2.3.2 农业生产污染现状 | 第27-35页 |
2.3.3 乡镇企业污染现状 | 第35页 |
2.3.4 存在问题 | 第35-3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研究区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适用处理技术研究 | 第37-49页 |
3.1 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研究 | 第37-42页 |
3.1.1 排放特征 | 第37页 |
3.1.2 技术选择原则 | 第37-38页 |
3.1.3 处理模式研究 | 第38页 |
3.1.4 生活污水处理技术优化研究 | 第38-41页 |
3.1.5 综合比较 | 第41-42页 |
3.2 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研究 | 第42-47页 |
3.2.1 现状 | 第42页 |
3.2.2 收集模式研究 | 第42-44页 |
3.2.3 垃圾分类管理方案 | 第44-45页 |
3.2.4 生活垃圾处理技术优化选择 | 第45-46页 |
3.2.5 综合比较 | 第46-4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四章 实证研究—以和平村为例 | 第49-62页 |
4.1 和平村概况 | 第49-50页 |
4.1.1 自然环境 | 第49页 |
4.1.2 社会经济 | 第49-50页 |
4.1.3 总平面图 | 第50页 |
4.2 生活污水处理方案设计 | 第50-55页 |
4.2.1 排放现状 | 第50页 |
4.2.2 污水处理方案 | 第50-53页 |
4.2.3 处理效果分析预测 | 第53-54页 |
4.2.4 工程效益分析 | 第54-55页 |
4.2.5 经费筹措 | 第55页 |
4.3 生活垃圾处理方案设计 | 第55-60页 |
4.3.1 垃圾处理现状 | 第55页 |
4.3.2 垃圾组分 | 第55-56页 |
4.3.3 垃圾处置途径论证分析 | 第56-57页 |
4.3.4 垃圾收集容器的确定 | 第57页 |
4.3.5 垃圾收集运行模式 | 第57-6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五章 周至平原区域农村环境污染控制对策 | 第62-66页 |
5.1 政策体制保障 | 第62-64页 |
5.1.1 加强农村环境监管体系建设 | 第62-63页 |
5.1.2 拓展筹资渠道,建立农村环保长效机制 | 第63页 |
5.1.3 完善财税补偿制度 | 第63-64页 |
5.2 其他 | 第64-66页 |
5.2.1 提高从业技术人员素质 | 第64页 |
5.2.2 加大环保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 第64-66页 |
结论与建议 | 第66-68页 |
结论 | 第66-67页 |
建议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