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生物化学论文--酶论文

Δ6脂肪酸脱饱和酶底物选择性研究及其在高山被孢霉中的应用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缩略符号对照表第7-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8页
    1.1 多不饱和脂肪酸概述第12-17页
        1.1.1 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结构与分类第12-13页
        1.1.2 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功能第13-14页
        1.1.3 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来源第14-15页
        1.1.4 多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途径第15-16页
        1.1.5 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发展现状及应用前景第16-17页
    1.2 Δ6 脂肪酸脱饱和酶的研究进展第17-23页
        1.2.1 Δ6 脂肪酸脱饱和酶在多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途径中的重要性第17页
        1.2.2 Δ6 脂肪酸脱饱和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第17-18页
        1.2.3 Δ6 脂肪酸脱饱和酶的结构与功能关系第18-19页
        1.2.4 Δ6 脂肪酸脱饱和酶对底物的选择性第19-20页
        1.2.5 Δ6 脂肪酸脱饱和酶的分子改造研究第20-23页
    1.3 高山被孢霉脂质合成研究进展第23-25页
        1.3.1 高山被孢霉简介第23-24页
        1.3.2 高山被孢霉合成多不饱和脂肪酸第24页
        1.3.3 高山被孢霉的遗传改造第24-25页
    1.4 本课题的立题依据和意义第25-26页
    1.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6-28页
第二章 Δ6 脂肪酸脱饱和酶的底物选择性研究第28-45页
    2.1 前言第28页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第28-31页
        2.2.1 供试菌株与质粒第28页
        2.2.2 培养基及相关溶液第28-30页
        2.2.3 主要试剂第30页
        2.2.4 主要仪器和设备第30-31页
        2.2.5 PCR引物第31页
    2.3 实验方法第31-36页
        2.3.1 高山被孢霉总RNA的提取及反转录第31-32页
        2.3.2 Δ6 脂肪酸脱饱和酶基因的获得第32-33页
        2.3.3 Δ6 脂肪酸脱饱和酶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第33页
        2.3.4 表达载体转化宿主细胞第33-35页
        2.3.5 酿酒酵母的诱导表达第35页
        2.3.6 SDS-PAGE和Western bolt分析第35-36页
        2.3.7 Δ6 脂肪酸脱饱和酶的活性测定第36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36-44页
        2.4.1 Δ6 脂肪酸脱饱和酶表达载体的构建第36-38页
        2.4.2 Δ6 脂肪酸脱饱和酶的诱导表达和鉴定第38-39页
        2.4.3 Δ6 脂肪酸脱饱和酶的活性及底物选择性分析第39-43页
        2.4.4 Δ6 脂肪酸脱饱和酶基因的序列分析第43-44页
    2.5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三章 影响 Δ6 脂肪酸脱饱和酶底物选择性的结构区域分析第45-63页
    3.1 前言第45页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第45-47页
        3.2.1 供试菌株与质粒第45页
        3.2.2 培养基及相关溶液第45-46页
        3.2.3 主要试剂第46页
        3.2.4 主要仪器和设备第46页
        3.2.5 PCR引物第46-47页
    3.3 实验方法第47-49页
        3.3.1 Δ6 脂肪酸脱饱和酶功能区域划分依据第47-48页
        3.3.2 基于重叠延伸PCR方法的融合基因的获得第48-49页
        3.3.3 Δ6 脂肪酸脱饱和酶融合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第49页
        3.3.4 Δ6 脂肪酸脱饱和酶融合基因表达载体转化宿主细胞第49页
        3.3.5 酿酒酵母的诱导表达第49页
        3.3.6 SDS-PAGE和Western bolt分析第49页
        3.3.7 Δ6 脂肪酸脱饱和酶的底物浓度的选择第49页
        3.3.8 Δ6 脂肪酸脱饱和酶的活性测定及分析第49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49-62页
        3.4.1 Δ6 脂肪酸脱饱和酶的多序列比对分析第49-51页
        3.4.2 基因重组第51-52页
        3.4.3 表达载体的构建第52-54页
        3.4.4 Δ6 脂肪酸脱饱和酶融合基因的诱导表达和鉴定第54-55页
        3.4.5 Δ6 脂肪酸脱饱和酶融合酶的底物选择性测定第55-60页
        3.4.6 Δ6 脂肪酸脱饱和酶融合酶的底物浓度的选择第60-62页
    3.5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第四章 影响 Δ6 脂肪酸脱饱和酶活性的关键催化位点分析第63-78页
    4.1 前言第63页
    4.2 材料与设备第63-64页
        4.2.1 供试菌株和质粒第63页
        4.2.2 培养基及相关溶液第63页
        4.2.3 主要试剂第63页
        4.2.4 主要仪器和设备第63页
        4.2.5 PCR引物第63-64页
    4.3 实验方法第64-66页
        4.3.1 突变质粒的构建第64-66页
        4.3.2 表达载体转化宿主细胞第66页
        4.3.3 酿酒酵母的诱导表达第66页
        4.3.4 SDS-PAGE和Western bolt分析第66页
        4.3.5 Δ6 脂肪酸脱饱和酶突变体的活性测定第66页
        4.3.6 突变体的三维结构模拟第66页
    4.4 结果与讨论第66-77页
        4.4.1 同源序列比对分析及突变位点确定第66-68页
        4.4.2 突变体构建第68-69页
        4.4.3 突变基因的表达水平第69-70页
        4.4.4 MpFADS6中His I和His II区域的突变体的活性分析第70-73页
        4.4.5 MpFADS6突变体的三维结构模拟分析第73-74页
        4.4.6 MaFADS6-Ι 中HPGG下游位点的突变体的活性分析第74-76页
        4.4.7 MaFADS6-Ι 突变体的三维结构模拟分析第76-77页
    4.5 本章小结第77-78页
第五章 细小微胞藻 Δ6 脂肪酸脱饱和酶基因在高山被孢霉中的异源表达第78-89页
    5.1 前言第78页
    5.2 材料与设备第78-81页
        5.2.1 供试菌株和质粒第78-79页
        5.2.2 培养基及相关溶液第79-80页
        5.2.3 主要试剂第80页
        5.2.4 主要仪器和设备第80页
        5.2.5 PCR引物第80-81页
    5.3 实验方法第81-84页
        5.3.1 质粒的构建第81页
        5.3.2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转化第81-83页
        5.3.3 重组菌株的筛选和鉴定第83页
        5.3.4 重组菌株中MaFADS6-I基因和MpFADS6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第83-84页
        5.3.5 重组菌株的培养条件及脂肪酸提取与检测第84页
    5.4 结果与讨论第84-88页
        5.4.1 二元表达载体的构建第84-85页
        5.4.2 二元表达载体转化根癌农杆菌第85-86页
        5.4.3 根癌农杆菌介导转化高山被孢霉及重组菌株的筛选和鉴定第86-87页
        5.4.4 高山被孢霉重组菌株中MpFADS6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分析第87页
        5.4.5 重组菌株的脂肪酸组成分析第87-88页
    5.5 本章小结第88-89页
第六章 高山被孢霉重组菌生产EPA条件优化第89-105页
    6.1 前言第89页
    6.2 材料与设备第89-90页
        6.2.1 供试菌株第89-90页
        6.2.2 培养基及相关溶液第90页
        6.2.3 主要试剂第90页
        6.2.4 主要仪器和设备第90页
    6.3 实验方法第90-91页
        6.3.1 重组菌株的培养条件及脂肪酸提取与检测第90-91页
        6.3.2 在重组菌株中外源添加游离脂肪酸、牡丹籽油和牡丹籽粕各底物的培养条件第91页
        6.3.3 发酵罐培养重组菌株的培养条件及发酵参数测定第91页
    6.4 结果与讨论第91-103页
        6.4.1 重组菌株在变温条件下合成EPA第91-93页
        6.4.2 外源添加游离脂肪酸底物对重组菌合成EPA的影响第93-94页
        6.4.3 外源添加牡丹籽油底物对重组菌合成EPA的影响第94-97页
        6.4.4 外源添加牡丹籽粕汁底物对重组菌合成EPA的影响第97-98页
        6.4.5 分批发酵培养重组菌合成EPA第98-101页
        6.4.6 分批补料发酵培养重组菌合成EPA第101-103页
        6.4.7 分批发酵与分批补料发酵结果的比较第103页
    6.5 本章小结第103-105页
主要结论与展望第105-107页
    主要结论第105-106页
    展望第106-107页
创新点第107-108页
致谢第108-109页
参考文献第109-121页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21页

论文共12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含富氮二羧酸的Keggin型多酸配位聚合物的设计合成与性能
下一篇:旁海马组织脑网络图谱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