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29页 |
1.1 引言 | 第15页 |
1.2 树体结构研究进展 | 第15-20页 |
1.2.1 树体结构研究起源 | 第15-16页 |
1.2.2 苹果树体结构特性 | 第16-17页 |
1.2.3 苹果树体结构研究-几何结构 | 第17-18页 |
1.2.4 苹果树体结构研究-拓扑结构 | 第18-20页 |
1.3 虚拟植物研究进展 | 第20-23页 |
1.3.1 分形理论 | 第20页 |
1.3.2 L系统 | 第20-21页 |
1.3.3 随机过程方法 | 第21页 |
1.3.4 几何构造建模法 | 第21-23页 |
1.4 树体结构与光截获研究进展 | 第23-25页 |
1.5 功能结构模型研究进展 | 第25-27页 |
1.6 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 第27页 |
1.7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7-29页 |
第二章 不同栽培方式苹果静态三维模型构建及冠层结构与光截获评价 | 第29-57页 |
2.1 前言 | 第29-30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30-35页 |
2.2.1 试验材料 | 第30页 |
2.2.2 静态三维模型构建概述 | 第30-32页 |
2.2.3 数字化测定及枝叶形态结构参数测定 | 第32-33页 |
2.2.4 树体结构可视化及结构参数提取 | 第33页 |
2.2.5 光截获参数计算 | 第33-34页 |
2.2.6 模型精度检验 | 第34页 |
2.2.7 果实品质测定 | 第34-35页 |
2.2.8 果园生产效率 | 第35页 |
2.3 数据分析 | 第35页 |
2.4 结果分析 | 第35-52页 |
2.4.1 不同类型枝梢长度与叶片数量及叶面积间的关系 | 第35-38页 |
2.4.2 不同类型枝梢叶片形态参数 | 第38页 |
2.4.3 模型的构建与精度检验 | 第38-42页 |
2.4.4 整体树体的冠层结构 | 第42页 |
2.4.5 树体内部冠层结构 | 第42-44页 |
2.4.6 整体树体光截获 | 第44页 |
2.4.7 树体不同类型枝梢光截获分配 | 第44-51页 |
2.4.8 基于虚拟果园的树体光截获 | 第51页 |
2.4.9 果实品质与果园生产效率 | 第51-52页 |
2.5 讨论 | 第52-56页 |
2.5.1 基于虚拟植物对苹果树形评价的可行性分析 | 第52页 |
2.5.2 枝梢形态参数影响因素分析 | 第52-53页 |
2.5.3 矮化中间砧调节营养-生殖生长平衡 | 第53-54页 |
2.5.4 中间砧对树体枝叶空间分布和光截获的影响 | 第54页 |
2.5.5 中间砧类型影响光截获在不同类型枝梢内的分配 | 第54-55页 |
2.5.6 品种特性影响树体光截获 | 第55页 |
2.5.7 虚拟果园可作为一种有效的研究光截获的方式 | 第55页 |
2.5.8 不同栽培方式对果实品质和果园生产效率的影响 | 第55-56页 |
2.6 小结 | 第56-57页 |
第三章 不同栽培方式RATP模型参数估计及比较 | 第57-73页 |
3.1 前言 | 第57页 |
3.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57-60页 |
3.2.1 试验材料 | 第57-58页 |
3.2.2 叶片气体交换测定 | 第58页 |
3.2.3 叶片日光合有效辐射累积量 | 第58页 |
3.2.4 叶片面积、干重、氮含量测定 | 第58-59页 |
3.2.5 气孔导度模拟 | 第59页 |
3.2.6 净光合速率模拟 | 第59页 |
3.2.7 光合与气孔导度模型校准 | 第59-60页 |
3.2.8 水分利用效率及氮在光合机构中的分配 | 第60页 |
3.3 数据分析 | 第60-61页 |
3.4 结果分析 | 第61-68页 |
3.4.1 品种、组合及光照强度对叶片质量的影响 | 第61页 |
3.4.2 品种、组合及氮含量对光合、呼吸的影响 | 第61-63页 |
3.4.3 品种、组合及环境因子对气孔导度的影响 | 第63-65页 |
3.4.4 品种、组合对最大光合及气孔导度的影响 | 第65-66页 |
3.4.5 光合、气孔导度模型校准 | 第66-67页 |
3.4.6 光合与气孔导度的关系 | 第67页 |
3.4.7 品种、组合对叶片氮分配的影响 | 第67-68页 |
3.4.8 品种、组合对叶片生理生态参数的影响 | 第68页 |
3.5 讨论 | 第68-72页 |
3.5.1 模型参数估计质量 | 第68-69页 |
3.5.2 光合有效辐射强度与叶片质量的关系 | 第69-70页 |
3.5.3 叶片质量与光合的关系 | 第70-72页 |
3.5.4 叶片功能与其水分利用效率、光合氮素利用效率关系 | 第72页 |
3.6 小结 | 第72-73页 |
第四章 基于RATP模型的整体冠层叶片功能与叶片分布分析 | 第73-90页 |
4.1 前言 | 第73页 |
4.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73-77页 |
4.2.1 RATP模型概述及改进 | 第73-74页 |
4.2.2 试验材料 | 第74页 |
4.2.3 大田气象数据测定及记录 | 第74页 |
4.2.4 RATP模型气象数据 | 第74-76页 |
4.2.5 叶片功能参数 | 第76页 |
4.2.6 其他参数 | 第76页 |
4.2.7 模型输出结果与分析 | 第76-77页 |
4.3 结果分析 | 第77-86页 |
4.3.1 气象数据日变化 | 第77页 |
4.3.2 整体树冠及不同类型枝梢光合和蒸腾日变化 | 第77-80页 |
4.3.3 整体树冠及不同类型枝梢光合和蒸腾日均速率和日总量 | 第80-83页 |
4.3.4 品种与中间砧决定的叶片分布与功能对树体光合、蒸腾的影响 | 第83-86页 |
4.4 讨论 | 第86-89页 |
4.4.1 应用功能结构模型RATP对苹果生理生态特性评价的可行性分析 | 第86-87页 |
4.4.2 叶片分布对整体树冠光合、蒸腾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87-88页 |
4.4.3 叶片功能对整体树冠光合、蒸腾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88页 |
4.4.4 叶片功能与叶片分布的相对贡献 | 第88-89页 |
4.5 小结 | 第89-90页 |
第五章 长期水分胁迫下苹果树体结构与产量的动态分析 | 第90-109页 |
5.1 前言 | 第90-91页 |
5.2 试验材料及处理 | 第91-93页 |
5.3 研究方法 | 第93-96页 |
5.3.1 树体水平参数测定 | 第93页 |
5.3.2 主枝结构观测与记录 | 第93页 |
5.3.3 树体结构信息提取 | 第93页 |
5.3.4 基于变阶马尔科夫模型的枝条序列分析 | 第93-94页 |
5.3.5 各处理营养生长及稳产性的量化评价 | 第94-96页 |
5.4 结果分析 | 第96-105页 |
5.4.1 水分胁迫程度及对营养生长影响 | 第96页 |
5.4.2 水分胁迫对节间数量与枝条数量的影响 | 第96-97页 |
5.4.3 树体不同生长阶段枝类数量动态变化 | 第97-102页 |
5.4.4 水分胁迫对不同类型枝梢相互转变的影响 | 第102-103页 |
5.4.5 水分胁迫对枝条分枝特性的影响 | 第103-104页 |
5.4.6 水分胁迫树体产量及稳产性的影响 | 第104-105页 |
5.5 讨论 | 第105-108页 |
5.5.1 树体个体发育阶段的判定 | 第105-106页 |
5.5.2 水分胁迫对树体营养生长的影响 | 第106-107页 |
5.5.3 水分胁迫影响成花、大小年及产量 | 第107-108页 |
5.6 小结 | 第108-109页 |
第六章 苹果功能结构模型的构建 | 第109-126页 |
6.1 前言 | 第109-110页 |
6.2 研究方法 | 第110-116页 |
6.2.1 MAppleT模型概述 | 第110页 |
6.2.2 MAppleT与QualiTree模型的耦合 | 第110-111页 |
6.2.3 Qualitree模型的改进 | 第111-115页 |
6.2.4 模型参数估计 | 第115-116页 |
6.2.5 模型模拟与校准 | 第116页 |
6.3 结果分析 | 第116-123页 |
6.3.1 树体不同类型枝梢、果实生长模拟 | 第116-122页 |
6.3.2 不同类型枝梢生长模拟及其多样性 | 第122页 |
6.3.3 果实生长模拟及其多样性 | 第122页 |
6.3.4 负载量对树体生长影响模拟 | 第122-123页 |
6.4 讨论 | 第123-125页 |
6.4.1 耦合模型可准确模拟树体内部生长的多样性 | 第123-124页 |
6.4.2 果实生长的模拟说明枝梢可自主获取生长所需碳 | 第124页 |
6.4.3 碳同化能力的大小及差异无法准确模拟枝梢生长的多样性 | 第124-125页 |
6.5 小结 | 第125-126页 |
第七章 总结 | 第126-129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26-127页 |
7.2 创新点 | 第127页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127-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48页 |
附录 | 第148-168页 |
致谢 | 第168-170页 |
作者简介 | 第170-1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