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常用外国语论文--英语论文--语文教学论文

多模态视角下的口语交际能力:重构与探究

致谢第1-7页
摘要第7-10页
Abstract第10-25页
第一章 绪论第25-33页
   ·研究背景第25-29页
     ·英语口语教学第26-27页
     ·英语口语教材第27-28页
     ·英语口语评估第28-29页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9-31页
     ·研究目的第29-30页
     ·研究意义第30-31页
       ·理论意义第30页
       ·现实意义第30-31页
       ·参考价值第31页
   ·论文结构第31-32页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二章 文献回顾第33-75页
   ·交际能力第33-55页
     ·交际能力的界定第34-50页
       ·Hymes 的交际能力理论第34-37页
         ·理论的由来第34页
         ·Hymes的 交际能力理论内容第34-35页
         ·对Hymes 交际能力理论的评价第35-37页
       ·Canale 和Swain 交际能力模型第37-39页
         ·模型的由来第37页
         ·Canale 和Swain 交际能力模型内容第37-39页
         ·对Canale 和Swain 交际能力模型的评价第39页
       ·Bachman 的交际语言能力模型第39-45页
         ·理论来源第39-40页
         ·交际语言能力模型第40-44页
         ·对Bachman的 CLA 模型的评价第44-45页
       ·CEFR的 交际语言能力模型第45-47页
         ·理论来源第45页
         ·CEFR的 交际语言能力模型第45-47页
         ·对CEFR 框架中CLC 模型的评价第47页
       ·综合评价与思考第47-50页
     ·口语交流的特征第50-55页
       ·口语交流的属性第50-52页
       ·口语交流主要特征第52-55页
         ·准确性第52-53页
         ·流利性第53-54页
         ·适体性第54-55页
       ·口语交际能力第55页
   ·学习者英语口语特征第55-59页
     ·国内相关研究的回顾第56-59页
       ·视角与方法第58页
       ·局限性第58-59页
   ·多模态话语分析第59-74页
     ·定义及其产生背景第60-61页
     ·理论基础及理论框架第61-68页
       ·系统功能语言学与多模态话语分析第61-63页
       ·行为理论与多模态话语分析第63-65页
       ·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指导框架第65-68页
     ·我国多模态应用性研究的回顾第68-72页
       ·多模态应用于教育第68-70页
       ·多模态应用于其他领域第70-72页
     ·应用于口语研究的可行性和突破性第72-74页
   ·本章小结第74-75页
第三章 多模态视角下口语交际能力研究的初始模型第75-100页
   ·模型总览第75-80页
     ·模型特征第77-80页
       ·模型的理论支撑第77-78页
       ·初始模型的组成第78-80页
   ·模型详解第80-97页
     ·口语性模块第80-90页
       ·口笔语特征指标第81-88页
         ·Biber(1988)的口笔语分析模型第81-86页
         ·对Biber(1988)模型的评价第86-88页
       ·声调指标第88-89页
       ·口语性模块的综合测量指标第89-90页
     ·非言语特征模块第90-97页
       ·基于身体的指标第90-96页
         ·目光交流第91-93页
         ·手势及躯干移动第93-95页
         ·表情第95-96页
         ·头部移动第96页
       ·基于环境的指标第96-97页
       ·非言语特征模块的综合测量指标第97页
   ·模型的可操作性与解释力第97-99页
     ·模型的可操作性第98页
     ·模型的解释力第98-99页
   ·本章小结第99-100页
第四章 研究设计与研究问题第100-118页
   ·研究步骤及其方法第100-102页
   ·语料信息第102-112页
     ·语料的收集和分类第103-107页
     ·语料的文本转写第107-109页
     ·语料的附码与标注第109-112页
       ·转写文本的附码第110页
       ·多模态文本的标注第110-112页
   ·数据处理第112-117页
     ·数据的提取方法第113-116页
     ·数据的统计方法第116-117页
   ·研究问题第117页
   ·本章小结第117-118页
第五章 初探性研究与模型验证第118-133页
   ·初探性研究第118-128页
     ·研究设计第118-121页
       ·研究步骤第118-119页
       ·研究样本第119-120页
       ·研究工具第120-121页
     ·初探性研究的发现与讨论第121-128页
   ·模型改良第128-132页
     ·综合改良模型第128-131页
     ·改良后模型的优点第131-132页
   ·本章小结第132-133页
第六章 研究发现与讨论(一):口语性第133-161页
   ·口笔语特征第133-146页
     ·研究发现第133-143页
       ·总体与组间特征第133-136页
       ·分项指标分析第136-143页
     ·讨论第143-146页
   ·声调第146-160页
     ·研究发现第146-157页
       ·总体与组间特征第147-149页
       ·分项指标分析第149-157页
     ·讨论第157-160页
   ·本章小结第160-161页
第七章 研究发现与讨论(二):非言语特征第161-197页
   ·目光交流第161-172页
       ·目光交流的总体特征和组间差异第162-170页
     ·讨论第170-172页
   ·手势及躯干移动第172-185页
     ·手势及躯干移动的总体特征和组间差异第172-181页
     ·手势及躯干移动与环境要素第181-183页
     ·讨论第183-185页
   ·表情第185-190页
     ·表情的总体特征和组间差异第185-189页
     ·表情与环境要素第189页
     ·讨论第189-190页
   ·头部移动第190-196页
     ·头部移动的总体特征和组间差异第191-193页
     ·头部移动与环境要素第193-195页
     ·讨论第195-196页
   ·本章小结第196-197页
第八章 研究发现与讨论(三):模态间的交互第197-224页
   ·“口语性”模块的模态交互第197-201页
     ·研究发现第197-200页
     ·讨论第200-201页
   ·“非言语特征”模块的模态交互第201-222页
     ·研究发现第201-220页
       ·目光交流的模态交互第202-207页
       ·手势及躯干移动的模态交互第207-212页
       ·表情的模态交互第212-216页
       ·头部移动的模态交互第216-220页
     ·讨论第220-222页
   ·本章小结第222-224页
第九章 结语第224-233页
   ·研究总结第224-226页
   ·研究的应用与启示第226-231页
     ·对英语口语教学的启示第226-228页
       ·改进教师话语第226-227页
       ·构建多模态的课堂环境第227-228页
     ·对英语口语教材编写的应用第228-230页
       ·立体式教材第228-229页
       ·以学习者口语特征为指导的教材第229-230页
     ·对英语口语测试的反拨第230-231页
   ·本研究的局限性第231页
   ·今后研究的方向第231-232页
   ·本章小结第232-233页
参考文献第233-257页
附录一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教学性质和目标第257-258页
附录二 CLAWS7 附码集第258-261页
附录三 大学英语口语考试(CET-SET)评分量表第261-263页

论文共2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英汉位移运动事件切分与表征对比研究
下一篇:大学英语成功学习者综合培养路向研究: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