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座部佛教在户撒阿昌族聚居区的传播及影响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7页 |
一、选题意义和相关研究动态 | 第8-11页 |
二、主要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三、几个重要概念的说明 | 第13-17页 |
第二章 上座部佛教的传入和发展 | 第17-45页 |
第一节 上座部佛教的传入 | 第17-26页 |
一、孟人传入的佛教 | 第17-18页 |
二、缅人传入的佛教 | 第18-22页 |
三、傣族传入的佛教 | 第22-26页 |
第二节 上座部佛教的兴盛 | 第26-32页 |
一、上座部佛教兴盛的表现 | 第26-31页 |
二、上座部佛教兴盛的原因 | 第31-32页 |
第三节 上座部佛教的衰微 | 第32-40页 |
一、清末民国 | 第32-33页 |
二、解放初期 | 第33-37页 |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 | 第37-40页 |
第四节 上座部佛教的复苏 | 第40-45页 |
第三章 阿昌族的上座部佛教 | 第45-70页 |
第一节 佛祖、佛寺和佛塔 | 第45-50页 |
一、佛祖 | 第45-46页 |
二、佛寺 | 第46-49页 |
三、佛塔 | 第49-50页 |
第二节 教派、戒律和宗教用语 | 第50-54页 |
一、教派 | 第50-53页 |
二、戒律 | 第53页 |
三、宗教用语 | 第53-54页 |
第三节 僧侣和信众 | 第54-60页 |
一、僧侣 | 第54-57页 |
二、信众 | 第57-60页 |
第四节 佛教节日和佛事活动 | 第60-70页 |
一、佛诞节 | 第60-61页 |
二、洼 | 第61-62页 |
三、阿露节 | 第62-64页 |
四、舍黄单 | 第64页 |
五、烧白柴 | 第64-65页 |
六、佛塔摆 | 第65-68页 |
七、送粑粑 | 第68-70页 |
第四章 上座部佛教与户撒地区其他宗教的关系 | 第70-87页 |
第一节 上座佛教与原始宗教 | 第70-80页 |
第二节 上座部佛教与道教、汉传佛教 | 第80-84页 |
第三节 上座部佛教与伊斯兰教和基督教 | 第84-87页 |
一、上座部佛教与伊斯兰教 | 第84-85页 |
二、上座部佛教与基督教 | 第85-87页 |
第五章 上座部佛教对阿昌族社会的影响 | 第87-105页 |
第一节 对村社政治的影响 | 第87-89页 |
第二节 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 第89-96页 |
第三节 对生态观的影响 | 第96-100页 |
第四节 对伦理道德的影响 | 第100-105页 |
总结 | 第105-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20页 |
一、中文参考文献 | 第110-115页 |
二、外文参考文献 | 第115-118页 |
三、少民族文字文献 | 第118-120页 |
附录 | 第120-124页 |
附录一:后记 | 第120-122页 |
附录二:地图 | 第122-12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24-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