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6页 |
上篇 | 第16-10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47页 |
第一节 研究意义 | 第17-19页 |
第二节 研究相关动态 | 第19-43页 |
一、国内汉藏观音信仰研究 | 第19-32页 |
(一) 国内观音信仰研究 | 第20-26页 |
(二) 国内观音造像学研究 | 第26-30页 |
(三) 国内与观音信仰相关的其他研究 | 第30-32页 |
二、国外藏族观音信仰研究 | 第32-42页 |
(一) 二十世纪前国外对藏族观音信仰的一些零散研究 | 第32-34页 |
(二) 国外对《嘛呢全集》的研究 | 第34-37页 |
(三) 近年国外对藏族观音信仰及相关内容的研究 | 第37-39页 |
(四) 国外对藏族观音造像的图像学研究 | 第39-42页 |
三、结论 | 第42-43页 |
第三节 主要内容 | 第43-45页 |
一、研究目标 | 第43-44页 |
二、研究对象 | 第44页 |
三、论文结构 | 第44-45页 |
第四节 主要研究方法 | 第45页 |
第五节 研究预期目标 | 第45-47页 |
第二章 以《嘛呢全集》为中心的藏地观音信仰文化的探讨 | 第47-101页 |
第一节 观音信仰在印度的起源和佛教传入藏地的过程 | 第47-58页 |
一、观音信仰的古印度渊源 | 第47-50页 |
二、观音在古印度佛教中的形象 | 第50-51页 |
三、观音在古印度佛教中所处的地位 | 第51-52页 |
四、佛教与观音信仰传入藏地的简介 | 第52-58页 |
(—) 佛教传入藏地的过程探究 | 第52-54页 |
(二) 松赞干布时期的佛教发展 | 第54-56页 |
(三) 观音经典及信仰的传入 | 第56-58页 |
第二节 “伏藏”的出现、历史发展及研究价值 | 第58-68页 |
一、“伏藏”的出现及历史发展 | 第58-62页 |
二、从汉地的“伪经”对“伏藏”的启示 | 第62-65页 |
三、有关《嘛呢全集》的研究价值 | 第65-68页 |
第三节 《嘛呢全集》的发掘者、结构、分类体系及内容简介 | 第68-80页 |
一、《嘛呢全集》的发掘者 | 第68-70页 |
二、体制及内容简介 | 第70-76页 |
三、对《嘛呢全集》的评价 | 第76-80页 |
第四节 《嘛呢全集》的观音信仰介绍 | 第80-101页 |
一、观音二十一经续的翻译及内容介绍 | 第80-91页 |
(一) 观音二十一种经续的翻译 | 第80-85页 |
(二) 观音二十一经续内容的介绍 | 第85-91页 |
二、《嘛呢全集》中藏族起源与观音菩萨的关系 | 第91-92页 |
三、《嘛呢全集》提出松赞干布是观音菩萨化身藏地教化众生 | 第92-93页 |
四、《嘛呢全集》提倡的<六字大明咒>功德 | 第93-97页 |
五、《嘛呢全集》的密宗修持法 | 第97-101页 |
(一) 简单的<六字大明咒>四臂观音观想法 | 第98页 |
(二) 复杂的<大悲如意宝珠六字观音修法> | 第98-101页 |
下篇 | 第101-198页 |
第三章 观音信仰的推动者:五世达赖喇嘛 | 第102-114页 |
第一节 阿旺洛桑嘉措的家学 | 第102-104页 |
第二节 执掌政教两大权力的过程 | 第104-107页 |
第三节 政治领袖的教政 | 第107-108页 |
第四节 观音“坛城”的“坛主” | 第108-114页 |
第四章 观音在藏地本土化的历史发展 | 第114-190页 |
第一节 观音信仰在汉地以外本土化的概览 | 第114-123页 |
第二节 藏族本土化的特色 | 第123-129页 |
一、观音菩萨被请进藏族成为藏族的元祖 | 第124页 |
二、观音菩萨在西藏的两位著名化身 | 第124-126页 |
三、观音信仰藏族本土化的度母崇拜 | 第126页 |
四、本土化的观音道场 | 第126-127页 |
五、其它 | 第127页 |
六、结语 | 第127-129页 |
第三节 藏族起源论与观音信仰 | 第129-139页 |
一、关于藏族起源的卵生传说 | 第129-130页 |
二、关于猕猴与罗刹女结合繁衍藏人的传说 | 第130-131页 |
三、“猕猴繁衍人类”故事出处与《嘛呢全集》 | 第131-132页 |
四、观音信仰影响藏人始祖猕猴繁衍藏民族的发展分析 | 第132-135页 |
五、“观音化身猕猴与罗刹女结合衍生藏人”理论的社会功能 | 第135-137页 |
六、结论 | 第137-139页 |
第四节 观音菩萨和其他菩萨化身的政治权威 | 第139-149页 |
一、《嘛呢全集》的松赞干布与观音菩萨的关系 | 第139-140页 |
二、《西藏王臣记》对观音菩萨和其他菩萨化身的政治权威的诠译 | 第140-144页 |
三、历世达赖喇嘛是观音化身说 | 第144-149页 |
第五节 本土化下的度母崇拜 | 第149-162页 |
一、前言 | 第149-150页 |
二、度母信仰的起源与在印度流行的情况 | 第150-155页 |
三、度母信仰传入西藏的情况 | 第155-157页 |
四、绿度母和白度母的信仰 | 第157-159页 |
五、结语 | 第159-162页 |
第六节 观音造像的图像发展 | 第162-175页 |
一、佛教造像的效用 | 第162-163页 |
二、吐蕃时期的观音造像 | 第163-175页 |
(一) 布达拉宫观音圣像—圣罗格肖热像 | 第163-166页 |
(二) 阿里普兰观音 | 第166-167页 |
(三) 分布于其它藏区内的吐蕃时期的观音造像 | 第167-170页 |
(四) 吐蕃时期的金铜观音造像及“擦擦”的观音造像 | 第170-171页 |
(五) 《嘛呢全集》里的观音造像 | 第171-172页 |
(六) 其他流行的观音造像 | 第172-174页 |
(七) 结语 | 第174-175页 |
第七节 本土化的观音道场 | 第175-190页 |
一、从内地的观音菩萨道场的普陀山说起 | 第175-177页 |
二、布达拉宫简史 | 第177-178页 |
三、昔日的辉煌 | 第178-180页 |
四、曲吉竹普和帕巴拉康 | 第180-182页 |
五、吐蕃山崖式建筑文化底蕴与观音崇拜的结合 | 第182-185页 |
六、五世达赖喇嘛重建布达拉宫的底蕴 | 第185-190页 |
第五章 观音信仰对藏族社会的宗教、社会及民族发展的功能 | 第190-194页 |
第一节 藏族观音信仰提供的个人心理慰藉与终极关怀的功能 | 第190-191页 |
第二节 政治与宗教的结合以达致的社会稳定作用 | 第191-192页 |
第三节 社会整合功能 | 第192-194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194-198页 |
参考文献 | 第198-219页 |
附录1:图版 | 第219-223页 |
谢词 | 第223-22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225-2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