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太赫兹技术简介 | 第10-11页 |
1.2 太赫兹技术特点与应用 | 第11页 |
1.3 太赫兹亚谐波混频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1 基于肖特基二极管和标准BiCMOS工艺的太赫兹亚谐波混频器 | 第12-13页 |
1.3.2 基于标准CMOS工艺的太赫兹亚谐波混频器 | 第13-14页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4-17页 |
第2章 混频器理论基础 | 第17-34页 |
2.1 混频器基本原理 | 第17-18页 |
2.2 混频器分类 | 第18-21页 |
2.2.1 单个MOS管开关混频器 | 第18-19页 |
2.2.2 单平衡无源混频器 | 第19-20页 |
2.2.3 双平衡无源混频器 | 第20-21页 |
2.3 混频器的性能参数 | 第21-26页 |
2.3.1 转换增益 | 第21-22页 |
2.3.2 线性度 | 第22-24页 |
2.3.3 隔离度 | 第24-25页 |
2.3.4 噪声系数 | 第25-26页 |
2.4 特征频率与最大振荡频率 | 第26-28页 |
2.5 偏置网络与匹配网络 | 第28-32页 |
2.5.1 偏置网络 | 第28-29页 |
2.5.2 匹配网络 | 第29-32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3章 亚谐波混频器设计 | 第34-48页 |
3.1 亚谐波混频器原理 | 第34-36页 |
3.1.1 太赫兹亚谐波混频器的种类 | 第34-36页 |
3.2 亚谐波混频器的设计 | 第36-44页 |
3.2.1 电路结构的选取 | 第37-39页 |
3.2.2 偏置网络的设计(bias-tee) | 第39页 |
3.2.3 匹配网络的设计 | 第39-44页 |
3.3 太赫兹亚谐波混频器的仿真结果 | 第44-46页 |
3.3.1 中频输出随本振功率的变化 | 第44页 |
3.3.2 变频损耗分析 | 第44-45页 |
3.3.3 噪声系数分析 | 第45页 |
3.3.4 线性度分析 | 第45-4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4章 亚谐波混频器中无源器件的介绍与设计 | 第48-66页 |
4.1 HFSS软件介绍 | 第48-49页 |
4.2 65nm CMOS工艺介绍 | 第49-54页 |
4.2.1 CMOS工艺结构及工艺参数 | 第49-51页 |
4.2.2 65 nm CMOS工艺器件介绍 | 第51-54页 |
4.3 亚谐波混频器中无源器件的设计 | 第54-64页 |
4.3.1 太赫兹亚谐波混频器中传输线设计 | 第54页 |
4.3.2 传输线理论 | 第54-55页 |
4.3.3 片上传输线的结构 | 第55-60页 |
4.3.4 片上传输线的非理想因素及优化 | 第60页 |
4.3.5 太赫兹亚谐波混频器中传输线的设计与仿真结果 | 第60-6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5章 太赫兹亚谐波混频器版图设计与后仿真 | 第66-83页 |
5.1 亚谐波混频器的版图设计 | 第66-73页 |
5.1.1 版图设计规则 | 第66-68页 |
5.1.2 太赫兹亚谐波混频器的版图设计 | 第68-73页 |
5.2 亚谐波太赫兹混频器中传输线的仿真与性能分析 | 第73-77页 |
5.2.1 传输线的版图绘制 | 第73-74页 |
5.2.2 传输线的仿真 | 第74-77页 |
5.3 亚谐波混频器的仿真与性能分析 | 第77-82页 |
5.3.1 中频输出频谱 | 第77-78页 |
5.3.2 变频损耗 | 第78-79页 |
5.3.3 噪声系数 | 第79页 |
5.3.4 线性度 | 第79-80页 |
5.3.5 隔离度 | 第80-81页 |
5.3.6 亚谐波混频器与压控振荡器(VCO)联合仿真 | 第81-8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