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4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4-15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5-18页 |
1.3.1 用户移动支付使用意愿的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1.3.2 顾客感知价值研究综述 | 第17-18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8-20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5 主要工作与创新 | 第20-21页 |
1.5.1 主要工作 | 第20页 |
1.5.2 研究创新点 | 第20-21页 |
1.6 基本框架 | 第21-23页 |
第2章 我国移动支付行业发展状况 | 第23-29页 |
2.1 微信支付的发展现状 | 第23-24页 |
2.2 其他移动支付方式 | 第24-27页 |
2.2.1 支付宝 | 第24-25页 |
2.2.2 百度钱包 | 第25页 |
2.2.3 银联云闪付 | 第25-26页 |
2.2.4 NFC技术与Apple Pay和Samsung Pay | 第26-27页 |
2.3 移动支付方式对比 | 第27-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用户使用意愿相关理论基础 | 第29-33页 |
3.1 用户感知价值理论 | 第29-31页 |
3.2 用户感知风险理论 | 第31页 |
3.3 用户感知成本理论 | 第31-32页 |
3.4 用户感知便利理论 | 第3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4章 提出假设与建立模型 | 第33-40页 |
4.1 研究变量的界定 | 第33-36页 |
4.1.1 感知价值维度 | 第33-34页 |
4.1.2 感知风险 | 第34-35页 |
4.1.3 感知成本 | 第35页 |
4.1.4 感知便利 | 第35页 |
4.1.5 使用意愿 | 第35-36页 |
4.2 研究假设的提出 | 第36-38页 |
4.2.1 感知风险、感知成本、感知便利对使用意愿的关系假设 | 第36-37页 |
4.2.2 感知风险、感知成本、感知便利对感知价值维度的关系假设 | 第37-38页 |
4.2.3 感知价值维度对使用意愿的关系假设 | 第38页 |
4.3 研究模型的建立 | 第38-3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5章 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 | 第40-60页 |
5.1 问卷设计 | 第40-42页 |
5.2 问卷前侧 | 第42-45页 |
5.3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45-51页 |
5.3.1 微信支付使用情况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45-49页 |
5.3.2 研究变量描述统计分析 | 第49-51页 |
5.4 信度分析与效度分析 | 第51-54页 |
5.4.1 信度分析 | 第51-53页 |
5.4.2 效度分析 | 第53-54页 |
5.5 相关分析 | 第54-56页 |
5.6 回归分析 | 第56-58页 |
5.7 研究假设的验证与模型修正 | 第58-59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发展建议 | 第60-68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0-63页 |
6.2 发展建议 | 第63-67页 |
6.2.1 建立防范机制,降低用户的感知风险 | 第63-64页 |
6.2.2 改进产品技术,降低用户的感知成本 | 第64-65页 |
6.2.3 发挥优势特征,提高用户的感知便利 | 第65页 |
6.2.4 建立感知价值体系,提升用户使用意愿 | 第65-67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68-70页 |
研究不足 | 第68页 |
研究展望 | 第68-70页 |
附录 | 第70-74页 |
附录1 调查问卷 | 第70-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