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30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5-17页 |
1.1.1 理论背景 | 第15-16页 |
1.1.2 现实背景 | 第16-17页 |
1.2 选题意义与目的 | 第17-18页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8-26页 |
1.3.1 城市广场与城市公共游憩空间 | 第19-21页 |
1.3.2 城市广场使用功能演进 | 第21-23页 |
1.3.3 游憩行为与游憩空间分析 | 第23-26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6-30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26-27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7-30页 |
第2章 城市居民广场休闲游憩空间游憩涉入探究 | 第30-57页 |
2.1 研究现状与理论基础 | 第30-32页 |
2.1.1 人居视野下的城市游憩空间 | 第30-31页 |
2.1.2 休闲涉入与休闲限制 | 第31-32页 |
2.2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 第32-35页 |
2.2.1 研究对象与实证案例地选取 | 第32-34页 |
2.2.2 问卷设计与调查 | 第34-35页 |
2.3 实证研究结果 | 第35-55页 |
2.3.1 居民城市广场游憩活动偏好及限制性因素 | 第35-38页 |
2.3.2 休闲游憩涉入与游憩体验相关分析 | 第38-46页 |
2.3.3 游憩体验效益相关分析 | 第46-48页 |
2.3.4 游憩涉入与游憩体验效益因子分析 | 第48-51页 |
2.3.5 游憩体验效益与游憩涉入典型相关性分析 | 第51-5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3章 中小城市城市广场游憩空间行为与游憩行为空间—海拉尔成吉思汗广场为例 | 第57-81页 |
3.1 研究区域及研究方法 | 第57-61页 |
3.1.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57-58页 |
3.1.2 研究方法 | 第58页 |
3.1.3 研究设计 | 第58-61页 |
3.2 广场游憩空间行为与游憩行为空间 | 第61-76页 |
3.2.1 广场游憩空间行为状态分布 | 第61-68页 |
3.2.2 游憩行为活动触发模式 | 第68-76页 |
3.3 广场游憩行为空间游憩涉入 | 第76-80页 |
3.3.1 文化景观符号转译 | 第76-77页 |
3.3.2 场景与情境的建构——空间的再现 | 第77-8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4章 旅游凝视视域下的旅游者城市广场游憩涉入 | 第81-101页 |
4.1 旅游凝视视域下的研究视角 | 第81-82页 |
4.2 基础理论与研究方法 | 第82-87页 |
4.2.1 扎根理论 | 第82页 |
4.2.2 图片内容与文本分析法 | 第82-83页 |
4.2.3 研究对象 | 第83页 |
4.2.4 研究步骤 | 第83-87页 |
4.3 游记文本内容分析过程 | 第87-100页 |
4.3.1 城市广场游憩文化空间生产——兼论广场空间叙事 | 第87-93页 |
4.3.3 广场空间的再现与再现的空间 | 第93-94页 |
4.3.4 广场游憩空间行为与行为空间可视化分析 | 第94-100页 |
4.4 本章小结与探讨 | 第100-101页 |
第5章 结论、讨论与展望 | 第101-106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101-102页 |
5.2 讨论 | 第102-104页 |
5.2.1 城市居民广场游憩空间涉入过程的隐性作用机制 | 第102-103页 |
5.2.2 旅游者涉入广场游憩空间的跨文化想象 | 第103-104页 |
5.3 研究创新与展望 | 第104-106页 |
5.3.1 研究探索与尝试 | 第104-105页 |
5.3.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1页 |
附录 | 第111-113页 |
致谢 | 第113-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