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笈七签》导引术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立题依据 | 第10-12页 |
1.1.1 选题依据 | 第10-11页 |
1.1.2 选题的目的 | 第11页 |
1.1.3 选题的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对象 | 第12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3.1 文献资料法 | 第12-13页 |
1.3.2 历史比较法 | 第13页 |
1.3.3 逻辑分析法 | 第13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3页 |
1.5 可能出现的技术问题及解决方法 | 第13页 |
1.6 研究成果综述 | 第13-18页 |
第二章 导引养生脉络 | 第18-21页 |
2.1 秦以前时期 | 第18页 |
2.2 汉魏时期 | 第18-19页 |
2.3 两晋南北朝时期 | 第19页 |
2.4 隋唐时期 | 第19页 |
2.5 宋元时期 | 第19-20页 |
2.6 明清时期 | 第20页 |
2.7 共和国成立后 | 第20-21页 |
第三章 张君房与《云笈七签》 | 第21-24页 |
3.1 作者张君房的生平 | 第21页 |
3.2《云笈七签》的创作 | 第21-22页 |
3.3《云笈七签》的内容概述 | 第22-24页 |
第四章《云笈七签》关于导引 | 第24-42页 |
4.1《云笈七签》中导引的理论 | 第25-26页 |
4.1.1 导引之防病治病 | 第25页 |
4.1.2 导引之健身养生 | 第25-26页 |
4.1.3 导引之延年益寿 | 第26页 |
4.1.4 导引与服气 | 第26页 |
4.2《云笈七签》中以人名命名的功法 | 第26-35页 |
4.2.1 赤松子导引法 | 第26-28页 |
4.2.2 宁先生导引养生法 | 第28-30页 |
4.2.3 彭祖导引法 | 第30-31页 |
4.2.4 王子乔导引法 | 第31-33页 |
4.2.5 玄鉴导引法 | 第33-35页 |
4.3《云笈七签》中以气法命名的功法 | 第35-38页 |
4.3.1 噏月精法 | 第35-36页 |
4.3.2 胎息法 | 第36页 |
4.3.3 虾蟆行气法 | 第36-37页 |
4.3.4 龟鳖等气法 | 第37-38页 |
4.4《云笈七签》中以其他方式命名的功法 | 第38-42页 |
4.4.1 导引按摩 | 第38-39页 |
4.4.2 按摩法 | 第39-40页 |
4.4.3 化身坐忘法 | 第40页 |
4.4.4 明耳目诀 | 第40-42页 |
第五章 《云笈七签》导引术的功能分析 | 第42-50页 |
5.1 治疗头面五官保健导引法 | 第44-45页 |
5.2 治疗躯干部保健导引法 | 第45-46页 |
5.3 治疗四肢保健导引法 | 第46-47页 |
5.4 治疗心肝脾肺肾和去寒热保健导引法 | 第47-48页 |
5.5 治疗肠胃大小二便保健导引法 | 第48-49页 |
5.6 治疗其他不适保健导引法 | 第49-50页 |
第六章 作品的价值和地位 | 第50-53页 |
6.1 书本的价值和影响 | 第50-51页 |
6.2 “导引术”的应用效果 | 第51页 |
6.3 后世的影响 | 第51-53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53-54页 |
7.1《云笈七签》保存了珍贵的导引术 | 第53页 |
7.2《云笈七签》导引术易于普及与推广 | 第53页 |
7.3 辩证认识《云笈七签》的导引术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