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导言 | 第10-18页 |
一、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 第10-15页 |
(一)关于普列汉诺夫将马克思引向斯宾诺莎的研究 | 第10-11页 |
(二)关于阿尔都塞将马克思引向斯宾诺莎的研究 | 第11-13页 |
(三)整体评述 | 第13-14页 |
(四)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二、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5-18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5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5-18页 |
第一章 回到斯宾诺莎: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思想危险的增补 | 第18-34页 |
一、普列汉诺夫把马克思引向斯宾诺莎的历史语境 | 第18-23页 |
(一)第二国际内部折中主义与修正主义倾向对革命理论与现实实践的割裂 | 第18-20页 |
(二)第二国际内部实证主义与新康德主义思潮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基础的误读 | 第20-23页 |
二、逻辑路径:将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主义划入一般唯物主义谱系 | 第23-28页 |
(一)将实体作为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与近代唯物主义的共同基础 | 第23-25页 |
(二)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一种斯宾诺莎主义的变体” | 第25-28页 |
三、逻辑取向:马克思新唯物主义是对旧唯物主义的修补与推进 | 第28-34页 |
(一)辩证唯物主义是辩证法与旧唯物主义的变种合体 | 第28-29页 |
(二)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的应用 | 第29-34页 |
第二章 结构主义化的重置:阿尔都塞对马克思与斯宾诺莎连续性的追溯 | 第34-50页 |
一、阿尔都塞将马克思引向斯宾诺莎的历史语境 | 第34-38页 |
(一)教条主义之误与人本主义的泛滥 | 第34-36页 |
(二)黑格尔哲学在欧洲左翼知识界的复兴 | 第36-38页 |
二、逻辑路径:基于认识论与因果观对马克思与斯宾诺莎连续性的结构主义式解读 | 第38-43页 |
(一)借由认识对象与现实对象的划分对经验认知结构的批判 | 第38-41页 |
(二)以结构因果观为基础对黑格尔表现因果观的超越 | 第41-43页 |
三、逻辑取向:马克思主义是理论上的反人本主义与反历史主义 | 第43-50页 |
(一)解构近代主观性哲学:对认识论主体的贬抑 | 第44-45页 |
(二)消解人的历史主体地位:历史是一个无主体的过程 | 第45-47页 |
(三)拒斥历史主义:对同质连续性历史观念的批判 | 第47-50页 |
结语 马克思不是一个斯宾诺莎主义者 | 第50-70页 |
一、普列汉诺夫与阿尔都塞将马克思归入斯宾诺莎的理论后果 | 第50-55页 |
(一)带有自然本体论色彩的理论模式对历史与自然统一关系的割裂 | 第50-53页 |
(二)基于结构主义构架对马克思历史辩证法主体向度的消解 | 第53-55页 |
二、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变革性与科学性对斯宾诺莎唯物主义的超越 | 第55-70页 |
(一)实践活动中介下自然与历史的具体统一 | 第55-60页 |
(二)历史主体与社会结构在实践中介下的统一 | 第60-64页 |
(三)事实与价值的辩证整合 | 第64-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