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4页 |
一、研究的背景 | 第10页 |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一)研究的目的 | 第10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2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2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2页 |
五、继续教育相关理论 | 第12-14页 |
(一)成人学习理论 | 第12-13页 |
(二)终身教育理论 | 第13-14页 |
第一章 我国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内涵 | 第14-17页 |
一、我国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含义 | 第14-15页 |
(一)职业导向的教育 | 第14页 |
(二)社会生活教育 | 第14页 |
(三)扫盲教育 | 第14页 |
(四)学习型组织建设 | 第14-15页 |
二、我国非学历继续教育的特点 | 第15-17页 |
(一)具有较强的市场性 | 第15页 |
(二)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 | 第15页 |
(三)学习时间具有灵活性 | 第15-16页 |
(四)学习内容具有针对性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我国普通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第17-23页 |
一、我国普通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的现状 | 第17-19页 |
(一)政策与法规方面 | 第17页 |
(二)经费投入方面 | 第17-18页 |
(三)质量管理方面 | 第18页 |
(四)师资结构方面 | 第18-19页 |
(五)培训类型方面 | 第19页 |
二、我国普通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19-23页 |
(一)政策不明朗,缺乏激励机制 | 第19-20页 |
(二)培训项目类型单一,开发与需求脱节 | 第20页 |
(三)对开发精品培训课程的认识不足,品牌优势不够突显 | 第20页 |
(四)缺乏专业化教师队伍,核心竞争力不够 | 第20-21页 |
(五)新媒体技术应用不足,教学模式缺乏创新 | 第21页 |
(六)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完善,缺乏有效管理 | 第21-22页 |
(七)办学模式单一,对外合作缺乏 | 第22-23页 |
第三章 发达国家非学历继续教育状况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23-27页 |
一、发达国家非学历继续教育状况 | 第23-25页 |
(一)政策与法规概况 | 第23页 |
(二)经费投入概况 | 第23页 |
(三)质量管理概况 | 第23-24页 |
(四)师资队伍概况 | 第24页 |
(五)培训类型概况 | 第24-25页 |
二、发达国家非学历继续教育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 第25-27页 |
(一)健全政策法规体系,提供强力支撑 | 第25页 |
(二)完善成本分担机制,提供经费保障 | 第25页 |
(三)整合优势教育资源,丰富教育内容 | 第25页 |
(四)创新质量管理体系,提供重要保障 | 第25-27页 |
第四章 加强我国普通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的对策措施 | 第27-35页 |
一、更新教育理念,突出品牌化 | 第27页 |
(一)更新办学理念,实施品牌战略 | 第27页 |
(二)更新教学观念,坚持以人为本 | 第27页 |
二、组建培训项目开发团队,提升研发能力 | 第27-28页 |
(一)广集优秀人才,增强项目研发“软动力” | 第27-28页 |
(二)保障研发经费,推进培训项目研发 | 第28页 |
三、开发精品培训课程,创建培训品牌 | 第28-30页 |
(一)整合教学资源,设置特色培训课程 | 第28-29页 |
(二)应用教学资源,创建特色培训品牌 | 第29-30页 |
四、打造品牌师资队伍,提升核心竞争力 | 第30-32页 |
(一)教师招聘考核要严格化 | 第30-31页 |
(二)教师队伍构成要多元化 | 第31页 |
(三)教师团队要专业化 | 第31页 |
(四)教师团队要稳定化 | 第31-32页 |
五、加大新媒体技术应用,构建多样化教学模式 | 第32-33页 |
(一)教学媒介应用要多样化 | 第32页 |
(二)教学技术应用要创新化 | 第32-33页 |
六、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保障教学质量 | 第33-34页 |
(一)构建评价分类标准 | 第33页 |
(二)完善内部管理制度 | 第33-34页 |
七、创新合作办学模式,促进成果转化 | 第34-35页 |
(一)加大合作力度,丰富教育资源 | 第34页 |
(二)建设合作办学平台,实现资源融合共享 | 第34页 |
(三)依需求开发课程,转化办学成果 | 第34-35页 |
结语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38-39页 |
致谢 | 第39-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