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山东经济文化初探--以唐代诗文为中心
中文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页 |
引言 | 第9-15页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第9页 |
(二)关于“山东”、“诗文”及“意象”的概念界定 | 第9-10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一、唐以前山东的经济文化在诗文中的反映 | 第15-20页 |
(一)先秦时期 | 第15-16页 |
(二)秦汉时期 | 第16-18页 |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 第18-20页 |
二、唐代山东经济概貌及其在诗文中的反映 | 第20-38页 |
(一)唐代山东的自然概况 | 第20-24页 |
1.“浮云连海岱”—地形特征 | 第20页 |
2.“气溟海岳深”—气候 | 第20-22页 |
3.“水向百城流”—水文 | 第22-23页 |
4.“伐木丁丁山更幽”—植被 | 第23-24页 |
(二)唐代山东的农业及其在诗文中的反映 | 第24-30页 |
1.“且问春税苦”—赋税 | 第24-27页 |
2.“秋成比禾菽”—农作物 | 第27页 |
3.“桑柘罗平芜”—经济作物 | 第27-30页 |
(三)唐代山东的手工业及其在诗文中的反映 | 第30-34页 |
1.“齐纨鲁缟如霜雪”—纺织业 | 第30-32页 |
2.“旧有铜铁冶”—矿冶业 | 第32-33页 |
3.“鱼盐隘里巷”—鱼盐业 | 第33-34页 |
4.“鲁酒把来香”—酿酒业 | 第34页 |
(四)唐代山东的商业及其在诗文中的反映 | 第34-38页 |
1.“附舶出青州”—交通及国内贸易 | 第34-35页 |
2.“井邑海云深”—城市商业 | 第35-36页 |
3.“泛海陵蓬莱”—对外贸易 | 第36-38页 |
三、唐代山东的世风民俗及其在诗文中的反映 | 第38-47页 |
(一)唐代山东的风俗人情 | 第38-41页 |
1.“风俗岁时观”—节日习俗 | 第38-39页 |
2.“歌鼓川上亭”—饮宴享乐之风 | 第39-40页 |
3.“冬猎青丘旁”—游艺活动 | 第40-41页 |
(二)唐代山东的特色文化及其在诗文中的反映 | 第41-47页 |
1.“诸侯崇鲁学”—尊孔尚儒 | 第41-45页 |
2.“齐讴世称绝”—齐讴 | 第45-47页 |
四、唐代不同群体对山东经济文化的不同意象 | 第47-60页 |
(一)士人群体眼中的山东意象 | 第47-52页 |
1.崇儒风气浓郁 | 第47-48页 |
2.豪爽、尚侠 | 第48-49页 |
3.个案分析—“儒心道骨”李白 | 第49-52页 |
(二)僧道群体眼中的山东意象 | 第52-54页 |
1.民风淳朴 | 第52页 |
2.信仰多元化 | 第52-54页 |
(三)不同群体对山东意象差异性的分析 | 第54-60页 |
1.社会阶层的不同 | 第54-55页 |
2.思维观念的差别 | 第55-57页 |
3.个人经历不同 | 第57-58页 |
4.表达形式不同 | 第58-60页 |
五、唐代山东诗文的分析与经济文化特征 | 第60-74页 |
(一)唐代山东诗人诗歌数量统计及分析 | 第60-67页 |
1.山东籍诗人诗歌数量的变化及分析 | 第60-63页 |
2.山东客居诗人诗歌数量的变化及分析 | 第63-66页 |
3.唐代山东不同时期诗歌数量的对比及分析 | 第66-67页 |
(二)唐代山东诗文中的经济文化特征 | 第67-74页 |
1.经济的不平衡性 | 第67-68页 |
2.经济的曲折性 | 第68-71页 |
3.文化的地域性 | 第71-72页 |
4.文化的融合性 | 第72-74页 |
结语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79-80页 |
后记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