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

战后日本道德教育及其启示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绪论第8-14页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第8-10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2页
    三、研究的内容与方法第12-14页
第一章 战后日本道德教育的思想渊源第14-22页
    第一节 中国儒家文化对日本道德教育的影响第14-18页
        一、早期儒学的传入对日本道德教育的影响第14-16页
        二、朱子学的道德教育在日本的本土化发展第16-18页
    第二节 近代日本道德教育的主要代表人物及思想第18-22页
        一、福泽谕吉的道德伦理思想第18-19页
        二、西村茂树的善良道德教育思想第19-20页
        三、新渡户稻造的修善思想第20-22页
第二章 战后日本道德教育的发展历程第22-31页
    第一节 全面主义时期的道德教育第22-25页
        一、民主主义道德教育的确立第22-24页
        二、新道德教育的探索第24-25页
    第二节 特设道德教育体制的确立第25-28页
        一、道德课的特设第25-26页
        二、特设道德课的争论第26-27页
        三、《学习指导要领》的修订第27-28页
    第三节 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的道德教育第28-31页
        一、70年代至80年代改革时期的道德教育第28-29页
        二、80年代至90年代初改革时期的道德教育第29-31页
第三章 战后日本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及特点第31-39页
    第一节 战后日本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第31-36页
        一、君主政治,主权在民教育第31-32页
        二、虔敬天皇、忠诚国家教育第32-33页
        三、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第33-34页
        四、劳动体验教育第34页
        五、国际化道德教育第34-36页
    第二节 战后日本道德教育的特点第36-39页
        一、道德教育的直接、间接方式相结合第36页
        二、吸收外来文化与保持民族特色结合第36-37页
        三、采用大一统的道德教育管理体制第37-39页
第四章 战后日本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与方法第39-47页
    第一节 日本道德教育“实践训育”的方法第39-41页
        一、道德授课的实践指导教材第39-40页
        二、开设特别活动第40页
        三、提倡“体验教育”第40-41页
    第二节 日本道德教育的“内面化”方法第41-44页
        一、开展“心灵教育”以培养健全人格第41-42页
        二、开展“感性教育”以强化教育功能第42-44页
    第三节 日本道德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途径第44-47页
        一、家庭道德教育第44-45页
        二、学校道德教育第45-46页
        三、社会道德教育第46-47页
第五章 战后日本道德教育的反思与启示第47-56页
    第一节 战后日本道德教育的批判第47-51页
        一、对修改历史教科书的批判第47-48页
        二、对军国主义思想的批判第48-49页
        三、对国际化道德教育的批判第49-50页
        四、对“心灵教育”荒废的批判第50-51页
    第二节 战后日本道德教育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第51-56页
        一、发挥政府在道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第51-52页
        二、拓宽教育渠道,增强道德教育的实效性第52-53页
        三、借鉴他国先进经验,建立完善的道德教育体系第53-56页
结语第56-57页
参考文献第57-60页
致谢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唐代山东经济文化初探--以唐代诗文为中心
下一篇:内蒙古城镇化进程中蒙古族传统文化传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