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建设视角下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13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二) 选题意义 | 第11-13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和谐社会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及其关系 | 第18-27页 |
一、和谐社会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相关概念 | 第18-20页 |
(一) 和谐社会 | 第18-19页 |
(二) 公共服务均等化 | 第19-20页 |
二、和谐社会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联系 | 第20-22页 |
(一) 和谐社会理论指导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推进 | 第20-21页 |
(二) 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 | 第21-22页 |
三、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和谐社会的意义 | 第22-25页 |
(一) 保障经济发展 | 第22-23页 |
(二) 维护公平正义 | 第23-24页 |
(三) 促进社会安定有序 | 第24页 |
(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第24-25页 |
四、和谐社会对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 | 第25-27页 |
(一) 立足国情,坚持“底线均等”原则 | 第25页 |
(二) 缓解矛盾,提高公共服务质与量 | 第25-26页 |
(三) 以人为本,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 第26-27页 |
第三章 我国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 第27-32页 |
一、公共服务均等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7-29页 |
(一) 区域之间公共服务不均等 | 第27页 |
(二) 城乡之间公共服务不均等 | 第27-28页 |
(三) 不同群体之间公共服务不均等 | 第28-29页 |
二、公共服务不均的原因 | 第29-32页 |
(一) 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本质被淡化 | 第29-30页 |
(二) 公共服务建设投入不够重视 | 第30页 |
(三) 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 | 第30-31页 |
(四) 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 第31页 |
(五) 公共服务制度建设滞后 | 第31-32页 |
第四章 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思考 | 第32-46页 |
一、重申社会主义公平正义,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 | 第32-35页 |
(一)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公民公平正义意识 | 第32页 |
(二)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公平正义理念 | 第32-33页 |
(三) 坚决反对腐败,增强人民公平正义信心 | 第33-34页 |
(四) 坚持科学制度创新,保障公平正义有章可循 | 第34-35页 |
二、建立服务型政府,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 第35-38页 |
(一) 执政理念由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 | 第35-36页 |
(二) 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 第36-37页 |
(三)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 第37页 |
(四) 激发社会组织活力促进供给多元化 | 第37-38页 |
三、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 第38-42页 |
(一) 坚持“以人为本”的城乡发展理念 | 第38-39页 |
(二) 统筹城乡发展,科学规划布局 | 第39-40页 |
(三)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 第40-41页 |
(四) 创新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 | 第41-42页 |
四、加快推进社会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总体水平 | 第42-46页 |
(一) 发展社会生产力,为社会建设提供物质基础 | 第42-43页 |
(二) 加强法制建设,为社会建设提供重要保障 | 第43-44页 |
(三) 加强党的建设,为社会建设提供领导人才 | 第44页 |
(四) 依靠人民群众,为社会建设提供可靠力量 | 第44-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