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交通工程与公路运输技术管理论文--交通工程与交通管理论文

基于交通流元胞自动机模型的交织区通行能力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7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4页
        1.2.1 交通流理论研究现状第10-11页
        1.2.2 交织区通行能力研究现状第11-12页
        1.2.3 交通流元胞自动机模型研究现状第12-14页
    1.3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第14-17页
        1.3.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第14-15页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5-17页
第二章 道路交织区运行状态分析第17-32页
    2.1 交织区的基本概念第17-18页
        2.1.1 交织区的定义第17页
        2.1.2 交织长度和交织宽度第17-18页
    2.2 交织区的构型划分第18-21页
        2.2.1 A类交织区第18-19页
        2.2.2 B类交织区第19页
        2.2.3 C类交织区第19-20页
        2.2.4 三种交织区构型运行的特点第20-21页
    2.3 传统的交织区交通运行分析方法第21-27页
        2.3.1 交通流参数特性第21-23页
        2.3.2 车辆运行形式第23-25页
        2.3.3 HCM中的交织区通行能力计算方法第25-27页
    2.4 微观的交织区车辆运行特征分析第27-28页
        2.4.1 本文重点研究的交织区构型第27-28页
        2.4.2 交织区内运行车辆类型第28页
        2.4.3 交织车辆的运行过程第28页
    2.5 类型一车辆的运行特征分析第28-30页
        2.5.1 传统的非线性跟驰模型第29页
        2.5.2 类型一车辆运行方式与跟驰模型的对比第29-30页
        2.5.3 类型一车辆跟随过程的运行特点分析第30页
    2.6 类型一车辆跟驰过程中的减速现象第30-31页
        2.6.1 减速现象的定义第30页
        2.6.2 影响减速现象的可能因素第30-31页
    2.7 本章小结第31-32页
第三章 车辆跟驰过程中减速意愿的影响机理研究第32-43页
    3.1 结构方程模型简介第32-35页
        3.1.1 结构方程模型的基本概念第32-33页
        3.1.2 结构方程模型的特性第33-34页
        3.1.3 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流程第34-35页
    3.2 相关理论探究第35-36页
        3.2.1 路径 1第35页
        3.2.2 路径 2第35-36页
    3.3 界定测量模型第36页
        3.3.1 测量模型的含义第36页
        3.3.2 设计测量模型第36页
    3.4 界定结构模型第36-38页
        3.4.1 结构模型的含义第36-37页
        3.4.2 设计结构模型第37-38页
    3.5 试验与调查第38-39页
        3.5.1 试验交织区总体情况第38页
        3.5.2 数据采集与处理第38-39页
    3.6 模型参数估计方法第39页
        3.6.1 参数估计原理第39页
        3.6.2 模型拟合结果及表达式第39页
    3.7 模型适配度检验第39-42页
        3.7.1 卡方自由度比(X~2/d_f)第40页
        3.7.2 良适性适配指标(GFI)第40页
        3.7.3 渐进残差均方和平方根(RMSEA)第40-41页
        3.7.4 调整后适配度指数(AGFI)第41页
        3.7.5 规范适配指数(NFI)第41页
        3.7.6 增值适配指数(IFI)第41-42页
        3.7.7 小结第42页
    3.8 结果解释与讨论第42页
    3.9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四章 改进的交织区交通流元胞自动机模型第43-55页
    4.1 元胞自动机模拟方法的原理第43-46页
        4.1.1 元胞自动机的发展历史第43-44页
        4.1.2 元胞自动机模型的定义及基本特征第44-45页
        4.1.3 元胞自动机模型的分类及扩展第45-46页
    4.2 跟驰减速强度系数模型第46-51页
        4.2.1 随机慢化与跟驰减速行为之间的关系第46页
        4.2.2 跟驰减速强度系数第46-47页
        4.2.3 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的跟驰减速强度系数模型第47-51页
        4.2.4 减速强度系数模型的拟合度检验第51页
    4.3 车辆的更新规则第51-53页
        4.3.1 类型一车辆的跟随规则第51-52页
        4.3.2 类型一车辆的换道规则第52页
        4.3.3 类型二车辆的跟随规则第52页
        4.3.4 类型二车辆的换道规则第52-53页
    4.4 改进后的交通流元胞自动机模型第53-54页
    4.5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五章 道路交织区交通流仿真与通行能力分析第55-63页
    5.1 交织区通行能力计算方法第55-56页
        5.1.1 交织区通行能力计算模型第55-56页
        5.1.2 交织区通行能力折减系数模型的标定方法第56页
        5.1.3 进行仿真实验的方法第56页
    5.2 交织区通行能力折减系数模型标定第56-58页
        5.2.1 标定结果第56-57页
        5.2.2 拟合效果第57-58页
    5.3 交织区通行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第58-63页
        5.3.1 VR与WR的取值范围第58页
        5.3.2 通行能力与VR、WR的关系第58-60页
        5.3.3 通行能力与link、x之间的关系第60-63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63-65页
    6.1 主要结论第63页
    6.2 研究展望第63-65页
致谢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69页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成渝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车辙病害分析与防治措施
下一篇:某装甲车液压系统模糊可靠性分析及液压管路流固耦合仿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