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的发展现状 | 第11-14页 |
1.2.1 系统模糊可靠性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模糊FTA方法及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3 模糊FMECA方法及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4 液压管路动力学分析方法及发展现状 | 第14页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构框图 | 第14-16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模糊可靠性分析的理论基础 | 第17-25页 |
2.1 模糊数学基本理论 | 第17-22页 |
2.1.1 模糊数学的基本概念 | 第17页 |
2.1.2 模糊集合和隶属函数 | 第17页 |
2.1.3 扩展原理 | 第17-18页 |
2.1.4 分解定理 | 第18-19页 |
2.1.5 模糊数 | 第19-22页 |
2.2 模糊综合评判 | 第22-24页 |
2.2.1 一级模糊综合评判 | 第22-23页 |
2.2.2 多级模糊综合评判 | 第23-2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液压系统的模糊故障树分析 | 第25-43页 |
3.1 引言 | 第25页 |
3.2 模糊故障树分析的原理及过程 | 第25-28页 |
3.2.1 模糊故障树分析的常用术语和符号 | 第26-27页 |
3.2.2 模糊故障树的建立 | 第27-28页 |
3.2.3 构造结构函数 | 第28页 |
3.3 模糊故障树的定性分析 | 第28-30页 |
3.3.1 割集与路集的概念 | 第28-29页 |
3.3.2 最小割集的求解方法 | 第29-30页 |
3.4 模糊故障树的定量分析 | 第30-32页 |
3.4.1 模糊故障树定量分析中的模糊算子 | 第30-31页 |
3.4.2 模糊重要度 | 第31-32页 |
3.5 装甲车液压系统的模糊故障树分析 | 第32-4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基于FMECA的液压系统模糊综合评判 | 第43-58页 |
4.1 引言 | 第43页 |
4.2 模糊FMECA方法的原理及过程 | 第43-48页 |
4.2.1 建立因素集 | 第43-44页 |
4.2.2 建立评价集 | 第44页 |
4.2.3 确定模糊评价矩阵 | 第44页 |
4.2.4 确定影响因素权重集 | 第44-47页 |
4.2.5 一级模糊综合评判 | 第47页 |
4.2.6 确定综合危害等级 | 第47页 |
4.2.7 多级模糊综合评判 | 第47-48页 |
4.3 装甲车液压系统的模糊FMECA分析 | 第48-57页 |
4.3.1 液压系统的模糊FMECA定性分析 | 第48-50页 |
4.3.2 液压系统的模糊FMECA定量分析 | 第50-5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不同参数对液压管道流固耦合分析结果的影响 | 第58-81页 |
5.1 引言 | 第58页 |
5.2 液压管路的模态分析 | 第58-68页 |
5.2.1 L型弯管的流固耦合模态分析 | 第59-60页 |
5.2.2 直管的两种模态分析结果对比 | 第60-63页 |
5.2.3 流体压力对流固耦合管道频率的影响 | 第63-66页 |
5.2.4 管道材料对流固耦合管道频率的影响 | 第66-68页 |
5.3 液压管路的流固耦合动力学分析 | 第68-79页 |
5.3.1 ANSYS流固耦合方法 | 第69-70页 |
5.3.2 ANSYS流固耦合的原理和步骤 | 第70-71页 |
5.3.3 ANSYS CFX与等效力加载对比分析 | 第71-75页 |
5.3.4 不同壁厚的管道流固耦合结果对比 | 第75-77页 |
5.3.5 不同入口流速的管道流固耦合结果对比 | 第77-7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第六章 某装甲车液压管路的流固耦合动力学分析 | 第81-93页 |
6.1 引言 | 第81页 |
6.2 装甲车液压管路的模态分析 | 第81-84页 |
6.2.1 装甲车液压管路的有限元模型 | 第81-83页 |
6.2.2 装甲车液压管路的流固耦合模态分析 | 第83-84页 |
6.3 装甲车液压管路的流固耦合瞬态分析 | 第84-92页 |
6.3.1 设置瞬态仿真分析的工况条件 | 第84-87页 |
6.3.2 瞬态仿真结果分析 | 第87-92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3-95页 |
7.1 总结 | 第93-94页 |
7.2 展望 | 第94-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