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残疾人的慈善救济(1912-1937)--以上海城区为视角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0-18页 |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 第10-11页 |
二、前人研究概述 | 第11-15页 |
三、重难点及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四、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16-18页 |
第一章 被救助残疾人的类别 | 第18-28页 |
1.1 肢体残疾者 | 第18-20页 |
1.2 视力残疾者 | 第20-21页 |
1.3 听力语言残疾者 | 第21-24页 |
1.4 精神病患者 | 第24-28页 |
第二章 救助残疾人的慈善措施 | 第28-48页 |
2.1 慈善机构的收容救济 | 第28-36页 |
2.2 政府和社会的物资救济 | 第36-43页 |
2.2.1 政府拨款 | 第36-38页 |
2.2.2 社会团体资助 | 第38-39页 |
2.2.3 国外慈善机构的救助 | 第39-41页 |
2.2.4 个人捐助 | 第41-43页 |
2.3 其它救济 | 第43-48页 |
2.3.1 医疗救助 | 第43-44页 |
2.3.2 舆论声援 | 第44-48页 |
第三章 残疾人慈善救济的意义 | 第48-56页 |
3.1 提高了国人的慈善观念 | 第48-50页 |
3.2 推动了近代残疾人事业的发展 | 第50-53页 |
3.3 加速了政府对残疾人救助事业角色的转变 | 第53-56页 |
结语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4页 |
后记 | 第64-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