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1.1 选题意义 | 第8-9页 |
1.1.1 理论意义 | 第8页 |
1.1.2 现实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1-12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第二章 李光耀精英治国论:新加坡精英治国实践的理论基石 | 第12-26页 |
2.1 李光耀精英治国论的背景 | 第12-19页 |
2.1.1 国际环境 | 第12-14页 |
2.1.2 国内条件 | 第14-19页 |
2.2 李光耀精英治国论的理论体系 | 第19-26页 |
2.2.1 精英治国论的发展脉络 | 第19-22页 |
2.2.2 精英治国论的系统化 | 第22-26页 |
第三章 新加坡精英治国的运作模式 | 第26-40页 |
3.1 精英的选拔与淘汰 | 第26-34页 |
3.1.1 确定精英的标准 | 第26-28页 |
3.1.2 精英选拔的途径 | 第28-31页 |
3.1.3 精英选拔的过程 | 第31-32页 |
3.1.4 精英的淘汰 | 第32-34页 |
3.2 精英政府的治国方略 | 第34-40页 |
3.2.1 精英主导下的机构设置 | 第34-35页 |
3.2.2 精英模式下的政策制定 | 第35-36页 |
3.2.3 精英模式下的政策实施 | 第36-37页 |
3.2.4 精英主导下的行为监督 | 第37-40页 |
第四章 新加坡精英治国面临的挑战 | 第40-48页 |
4.1 精英招募的困境 | 第40-43页 |
4.1.1 人才与人口比例 | 第40-41页 |
4.1.2 精英从政意愿不强 | 第41-42页 |
4.1.3 精英外流 | 第42页 |
4.1.4 精英的储备缺乏多样性 | 第42-43页 |
4.2 精英与普罗大众的博弈 | 第43-45页 |
4.3 精英形象的损毁 | 第45-46页 |
4.4 民主浪潮的冲击 | 第46-48页 |
结语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