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创设研究
| 摘要 | 第8-9页 |
| ABSTRACT | 第9-10页 |
| 1 绪论 | 第11-22页 |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3页 |
| 1.1.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 1.2 研究现状 | 第13-20页 |
| 1.2.1 研究的总体态势 | 第13页 |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 1.2.3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 1.2.4 研究评述 | 第19-20页 |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20-22页 |
| 1.3.1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 1.3.2 创新点 | 第20-22页 |
|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创设相关概念界定 | 第22-30页 |
| 2.1 思想政治教育情境 | 第22-26页 |
| 2.1.1 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概念 | 第22-23页 |
| 2.1.2 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特征 | 第23-24页 |
| 2.1.3 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功能 | 第24-26页 |
| 2.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创设 | 第26-30页 |
| 2.2.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创设的概念 | 第27页 |
| 2.2.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创设的内在特征 | 第27-28页 |
| 2.2.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创设的教育作用 | 第28-30页 |
| 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创设的理论基础及现实要求 | 第30-37页 |
| 3.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创设的理论基础 | 第30-34页 |
| 3.1.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 第30-31页 |
| 3.1.2 西方情境理论 | 第31-33页 |
| 3.1.3 李吉林情境理论 | 第33-34页 |
| 3.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创设的现实依据 | 第34-37页 |
| 3.2.1 发挥教育者主体性的需要 | 第34-35页 |
| 3.2.2 尊重大学生主体性的需要 | 第35-36页 |
| 3.2.3 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的需要 | 第36-37页 |
| 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创设的基本原则 | 第37-40页 |
| 4.1 思想政治教育施教规律与接受规律相统一 | 第37-38页 |
| 4.2 教育内容需要与教育对象需要相统一 | 第38页 |
| 4.3 教育对象认知差异与因材施教相统一 | 第38-39页 |
| 4.4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相统一 | 第39-40页 |
| 5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创设步骤 | 第40-50页 |
| 5.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创设的准备 | 第40-43页 |
| 5.1.1 确定教育目标 | 第40-41页 |
| 5.1.2 准备所需的物质资源 | 第41页 |
| 5.1.3 提升教育者的综合能力 | 第41-42页 |
| 5.1.4 激发受教育者的参与意识 | 第42-43页 |
| 5.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创设 | 第43-48页 |
| 5.2.1 理论课堂情境的创设 | 第43-46页 |
| 5.2.2 校园情境的创设 | 第46-47页 |
| 5.2.3 社会实践情境的创设 | 第47-48页 |
| 5.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创设效果的强化 | 第48-50页 |
| 5.3.1 评价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创设的实践效果 | 第48-49页 |
| 5.3.2 适时调控已创设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境 | 第49-50页 |
| 结语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4-55页 |
| 致谢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