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2-23页 |
1.1 自我控制 | 第12-18页 |
1.1.1 自我控制的概念 | 第12-13页 |
1.1.2 特质自我控制的概念 | 第13-14页 |
1.1.3 特质自我控制的测量 | 第14页 |
1.1.4 状态自我控制的概念 | 第14-15页 |
1.1.5 状态自我控制的测量 | 第15-17页 |
1.1.6 自我控制资源减少的后果 | 第17-18页 |
1.1.7 自我控制能量模型 | 第18页 |
1.2 学业拖延 | 第18-22页 |
1.2.1 学业拖延的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1.2.2 学业拖延的影响 | 第19-20页 |
1.2.3 学业拖延行为的成因 | 第20页 |
1.2.4 学业拖延的测量 | 第20-21页 |
1.2.5 大学生学业拖延的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1.3 学业拖延与自我控制的相关研究 | 第22-23页 |
2 问题提出 | 第23-27页 |
2.1 问题提出与研究构想 | 第23-24页 |
2.2 研究意义 | 第24页 |
2.3 研究假设 | 第24-27页 |
3 研究一 大学生学业拖延情况 | 第27-31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27页 |
3.2 研究假设 | 第27页 |
3.3 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3.3.1 研究工具 | 第27-28页 |
3.3.2 研究对象 | 第28页 |
3.4 数据处理和分析 | 第28页 |
3.5 研究结果 | 第28-29页 |
3.5.1 大学生学业拖延情况 | 第28-29页 |
3.5.2 不同性别、年级、学科的大学生在学业拖延上的差异 | 第29页 |
3.6 讨论 | 第29-30页 |
3.7 结论 | 第30-31页 |
4 研究二 特质自我控制与学业拖延的关系 | 第31-35页 |
4.1 研究目的 | 第31页 |
4.2 研究假设 | 第31页 |
4.3 研究设计 | 第31页 |
4.4 研究方法 | 第31-32页 |
4.4.1 研究材料 | 第31-32页 |
4.4.2 被试 | 第32页 |
4.5 数据处理和分析 | 第32页 |
4.6 研究结果 | 第32-33页 |
4.7 讨论 | 第33-34页 |
4.8 结论 | 第34-35页 |
5 研究三 状态自我控制与学业拖延的关系 | 第35-43页 |
5.1 研究目的 | 第35页 |
5.2 研究假设 | 第35页 |
5.3 研究设计 | 第35-36页 |
5.4 研究方法 | 第36-38页 |
5.4.1 研究被试 | 第36页 |
5.4.2 研究材料 | 第36-37页 |
5.4.3 研究程序 | 第37-38页 |
5.5 结果 | 第38-41页 |
5.5.1 高自我损耗组和低自我损耗组的选取 | 第38页 |
5.5.2 损耗程度的有效性检验 | 第38-39页 |
5.5.3 stroop任务前测-后测结果分析 | 第39-40页 |
5.5.4 状态自我控制在学业拖延量表上的结果 | 第40-41页 |
5.6 讨论 | 第41页 |
5.7 结论 | 第41-43页 |
6 总讨论 | 第43-46页 |
6.1 特质自我控制和状态自我控制 | 第43-44页 |
6.2 自我控制对学业拖延行为的影响 | 第44-46页 |
7 研究不足与启示 | 第46-47页 |
7.1 研究不足 | 第46页 |
7.2 启示 | 第46-47页 |
8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6页 |
附录A PASS学业拖延量表 | 第56-58页 |
附录B 自我控制量表SCS | 第58-59页 |
附录C 回溯性问题材料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