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课题来源、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11-13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11-12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1.2 当前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3-16页 |
1.3 研究内容框架和方法 | 第16-18页 |
1.3.1 内容框架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第2章 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分析 | 第18-26页 |
2.1 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内涵 | 第18-21页 |
2.1.1“理想”与“信念” | 第18-20页 |
2.1.2 共产党员理想信念 | 第20页 |
2.1.3 共产党员理想信念教育 | 第20-21页 |
2.2 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基本特征 | 第21-23页 |
2.2.1 政治性 | 第21-22页 |
2.2.2 科学性 | 第22页 |
2.2.3 时代性 | 第22-23页 |
2.3 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功能 | 第23-26页 |
2.3.1 育人功能 | 第23页 |
2.3.2 导向功能 | 第23-24页 |
2.3.3 激励功能 | 第24-26页 |
第3章 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 第26-33页 |
3.1 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认同意识淡薄 | 第28-29页 |
3.2 理想信念教育遭遇多元价值观的直接挑战 | 第29页 |
3.3 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人文关怀不足 | 第29-30页 |
3.4 理想信念教育理论与实际矛盾凸显 | 第30-31页 |
3.5 理想信念教育效果不佳 | 第31-33页 |
第4章 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 第33-46页 |
4.1 新时期世情国情党情变化的深刻影响 | 第33-35页 |
4.1.1 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 第33页 |
4.1.2 国内社会生活变化的影响 | 第33-34页 |
4.1.3 党内自身变化的制约 | 第34-35页 |
4.2 理想信念教育的传统理念不适应现实要求 | 第35-37页 |
4.2.1 重视教育目标,忽视教育目的 | 第35-36页 |
4.2.2 重视教育过程,不看教育结果 | 第36页 |
4.2.3 教育缺乏情感基础 | 第36-37页 |
4.3 理想信念教育内容相对落后 | 第37-40页 |
4.3.1 简单化的理论解释及占比低的马克思主义通俗读物 | 第37-38页 |
4.3.2 与党员实际需求结合不足 | 第38-39页 |
4.3.3 行为训练和心理辅导内容不足 | 第39-40页 |
4.4 理想信念教育方式方法明显滞后 | 第40-42页 |
4.4.1 实践教育偏弱 | 第40-41页 |
4.4.2 隐性教育乏力 | 第41-42页 |
4.4.3 教学考评方式单一 | 第42页 |
4.5 理想信念教育机制尚不健全 | 第42-46页 |
4.5.1 教育队伍建设工作机制不健全 | 第43页 |
4.5.2 考评激励机制不完善 | 第43-44页 |
4.5.3 基层党员轮训、流动党员教育等制度不到位 | 第44-46页 |
第5章 加强和改进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对策思路 | 第46-60页 |
5.1 以遵循科学原则为基点,更新理想信念教育理念 | 第46-48页 |
5.1.1 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原则 | 第46-47页 |
5.1.2 现实性与超越性相统一原则 | 第47-48页 |
5.1.3 刚性教育与柔性教育相统一原则 | 第48页 |
5.2 以党员实际问题为导向,改革理想信念教育内容 | 第48-51页 |
5.2.1 增强党的基本理论的现实回应 | 第48-49页 |
5.2.2 突出教育内容的针对性 | 第49-50页 |
5.2.3 建立教学内容的更新体制 | 第50-51页 |
5.3 以教育主客体互动为原则,创新理想信念教育方法 | 第51-54页 |
5.3.1 注重互动体验式和隐性化教育 | 第51-52页 |
5.3.2 提高网络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 | 第52-53页 |
5.3.3 做好常态化谈心提醒教育 | 第53-54页 |
5.4 以建立责任清单为路径,健全理想信念教育机制 | 第54-57页 |
5.4.1 健全教育队伍建设工作机制 | 第54-56页 |
5.4.2 健全考评、激励机制 | 第56-57页 |
5.4.3 健全基层党员轮训、流动党员教育机制 | 第57页 |
5.5 以文化活动为载体,优化理想信念教育环境 | 第57-60页 |
5.5.1 涵养家风传正气 | 第58页 |
5.5.2 运用好大众传媒载体 | 第58-59页 |
5.5.3 传承红色精神 | 第59-60页 |
结束语 | 第60-61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个人简历和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第64-65页 |
后记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