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37页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3-16页 |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第13-14页 |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4-16页 |
1.2 KI产业技术创新网络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33页 |
1.2.1 关于KI产业技术创新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3页 |
1.2.2 关于创新网络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3-28页 |
1.2.3 关于技术创新演化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8-32页 |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32-33页 |
1.3 论文的总体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33-35页 |
1.3.1 论文的总体思路 | 第33-34页 |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34-35页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35-37页 |
第2章 KI产业技术创新网络的形成及结构研究 | 第37-61页 |
2.1 KI产业技术创新网络的界定 | 第37-40页 |
2.1.1 KI产业技术创新网络的概念和特点 | 第37-39页 |
2.1.2 KI产业技术创新网络的构成要素 | 第39-40页 |
2.2 KI产业技术创新网络的形成研究 | 第40-50页 |
2.2.1 关于KI产业技术创新网络形成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40-41页 |
2.2.2 KI产业技术创新网络形成机理分析 | 第41-43页 |
2.2.3 KI产业技术创新网络形成的驱动因素分析 | 第43-45页 |
2.2.4 KI产业技术创新网络形成的驱动因素比较研究 | 第45-50页 |
2.3 KI产业技术创新网络的结构研究 | 第50-57页 |
2.3.1 KI产业技术创新网络的多层次结构分析 | 第50-53页 |
2.3.2 KI产业技术创新网络的结构特征指标分析 | 第53-55页 |
2.3.3 KI产业技术创新网络的结构类型分析 | 第55-57页 |
2.4 KI产业技术创新网络适应性演化的界定 | 第57-60页 |
2.4.1 适应性演化的内涵 | 第57-59页 |
2.4.2 KI产业技术创新网络适应性演化的研究框架 | 第59-6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3章 KI产业技术创新网络适应性演化的过程研究 | 第61-78页 |
3.1 环境不确定性的特征及其对企业战略的影响分析 | 第61-64页 |
3.1.1 环境不确定性的来源及分类 | 第61-63页 |
3.1.2 环境不确定性对企业战略的作用 | 第63页 |
3.1.3 认知视角下环境不确定性的规律性变化 | 第63-64页 |
3.2 KI产业技术创新网络适应性演化机理分析 | 第64-67页 |
3.2.1 战略多样性的界定 | 第64-65页 |
3.2.2 KI产业创新网络适应性演化的“黑箱”——战略多样性 | 第65-67页 |
3.3 KI产业技术创新网适应性演化过程的阶段性研究 | 第67-70页 |
3.3.1 网络适应性演化过程与网络阶段性发展的对应关系 | 第67-68页 |
3.3.2 KI产业技术创新网络适应性演化过程的阶段性描述 | 第68-70页 |
3.4 实证研究 | 第70-77页 |
3.4.1 研究对象 | 第70-71页 |
3.4.2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 第71-73页 |
3.4.3 数据分析 | 第73-76页 |
3.4.4 结果讨论 | 第76-7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4章 KI产业技术创新网络适应性演化的多层次竞合结构研究 | 第78-95页 |
4.1 多层次竞合结构的理论模型构建及分析 | 第78-87页 |
4.1.1 多层次竞合结构的理论模型构建 | 第78-79页 |
4.1.2 基于Lotka-Volterra模型的核心层竞争结构分析 | 第79-82页 |
4.1.3 基于演化博弈模型的非核心层竞合结构分析 | 第82-84页 |
4.1.4 基于LV-EG模型的多层次竞合结构分析 | 第84-87页 |
4.2 仿真分析与结果讨论 | 第87-94页 |
4.2.1 仿真初始设置 | 第87-88页 |
4.2.2 仿真分析 | 第88-93页 |
4.2.3 结果讨论 | 第93-94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第5章 KI产业技术创新网络适应性演化的同一层次竞合结构研究 | 第95-107页 |
5.1 同一层次竞合结构的理论模型构建及分析 | 第95-98页 |
5.1.1 同一层次竞合结构的理论模型构建 | 第95-97页 |
5.1.2 同一层次竞合结构演变趋势及假设提出 | 第97-98页 |
5.2 同一层次竞合结构仿真模型构建 | 第98-100页 |
5.3 仿真分析与结果讨论 | 第100-106页 |
5.3.1 仿真初始设置 | 第100-101页 |
5.3.2 仿真分析 | 第101-104页 |
5.3.3 结果讨论 | 第104-10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6-107页 |
第6章 KI产业技术创新网络适应性演化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107-120页 |
6.1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 第107-112页 |
6.1.1 网络合作度对创新绩效的作用 | 第108-109页 |
6.1.2 知识存量的中介作用 | 第109-110页 |
6.1.3 知识异质性的调节作用 | 第110-112页 |
6.2 实证研究 | 第112-114页 |
6.2.1 研究对象 | 第112页 |
6.2.2 数据收集与变量测量 | 第112-114页 |
6.3 数据分析与结果讨论 | 第114-118页 |
6.3.1 知识存量及知识异质性的聚合检验 | 第114页 |
6.3.2 信度、效度检验 | 第114-115页 |
6.3.3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 第115页 |
6.3.4 中介效应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第115-116页 |
6.3.5 调节效应的层次回归分析 | 第116-117页 |
6.3.6 结果讨论 | 第117-118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18-120页 |
第7章 提高KI产业技术创新网络适应性的相关对策研究 | 第120-126页 |
7.1 提高KI产业技术创新网络适应性的总体思路 | 第120-122页 |
7.2 提高KI产业技术创新网络适应性的具体对策 | 第122-125页 |
7.2.1 微观视角下提高企业战略适应性的具体对策 | 第122-123页 |
7.2.2 中观视角下提高网络结构适应性的具体对策 | 第123-124页 |
7.2.3 宏观视角下提高创新生态系统适应性的具体对策 | 第124-125页 |
7.3 本章小结 | 第125-126页 |
结论 | 第126-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4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44-145页 |
致谢 | 第145-146页 |
附录 | 第146-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