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背后山滑坡稳定性与动力响应分析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4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1.2 汶川地震滑坡灾害 | 第13-17页 |
1.2.1 汶川地震震害概况 | 第13页 |
1.2.2 地震诱发地质灾害 | 第13-15页 |
1.2.3 汶川地震滑坡灾害概况 | 第15-17页 |
1.3 岩土边坡稳定性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17-30页 |
1.3.1 岩土边坡稳定性的研究历史 | 第18-19页 |
1.3.2 岩土边坡稳定性的研究现状 | 第19-30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30-32页 |
1.4.1 本文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1.4.2 本文章节安排 | 第31-32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二章 汶川地震汉源县现场调查 | 第34-60页 |
2.1 汉源县概况 | 第34-35页 |
2.2 汉源县震害概况 | 第35-43页 |
2.3 汉源县背后山滑坡调查 | 第43-57页 |
2.3.1 地形地貌及地层岩性 | 第43-45页 |
2.3.2 地震构造 | 第45-49页 |
2.3.3 地震活动性 | 第49-51页 |
2.3.4 气象水文地质条件 | 第51-52页 |
2.3.5 背后山古滑坡情况 | 第52-54页 |
2.3.6 滑坡活动期次及情况说明 | 第54-57页 |
2.4 背后山滑坡地质模型的建立 | 第57-58页 |
2.4.1 边界的圈定 | 第57页 |
2.4.2 岩性分区 | 第57页 |
2.4.3 滑带的特征 | 第57-5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三章 背后山滑坡静力稳定性有限元分析 | 第60-74页 |
3.1 引言 | 第60页 |
3.2 数值模拟方法 | 第60-61页 |
3.3 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原理 | 第61-70页 |
3.3.1 岩体弹塑性本构模型 | 第61-66页 |
3.3.2 边坡稳定性计算 | 第66-70页 |
3.4 背后山滑坡静力稳定性分析 | 第70-72页 |
3.4.1 地质模型 | 第70页 |
3.4.2 力学模型 | 第70页 |
3.4.3 计算模型 | 第70-71页 |
3.4.4 计算参数的选取 | 第71页 |
3.4.5 结果分析 | 第71-7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四章 地震作用下边坡的共振特性 | 第74-92页 |
4.1 引言 | 第74页 |
4.2 边坡共振力学原理 | 第74页 |
4.3 边坡共振数值模拟分析 | 第74-90页 |
4.3.1 模态分析 | 第74-77页 |
4.3.2 谐响应分析 | 第77-9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第五章 背后山滑坡地震稳定性分析 | 第92-108页 |
5.1 引言 | 第92页 |
5.2 地震反应时程分析理论 | 第92-95页 |
5.2.1 直接积分法 | 第92-94页 |
5.2.2 振型叠加法 | 第94-95页 |
5.3 边坡动力人工边界 | 第95-96页 |
5.4 边坡地震失稳机理分析 | 第96-97页 |
5.5 边坡稳定性分析评价指标 | 第97页 |
5.6 背后山滑坡地震稳定性分析 | 第97-107页 |
5.6.1 拟静力法 | 第98-99页 |
5.6.2 动力时程分析方法 | 第99-107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07-108页 |
第六章 边坡地震响应及影响因素研究 | 第108-124页 |
6.1 引言 | 第108页 |
6.2 地震响应分析 | 第108-122页 |
6.2.1 地质模型 | 第108页 |
6.2.2 力学模型 | 第108页 |
6.2.3 计算模型 | 第108-109页 |
6.2.4 计算参数的选取 | 第109页 |
6.2.5 结果分析 | 第109-122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22-124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4-128页 |
7.1 本文主要工作和结论 | 第124-125页 |
7.2 今后工作展望 | 第125-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34页 |
致谢 | 第134-136页 |
作者简介 | 第136页 |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参与的课题 | 第136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136-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