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4页 |
1.1 天然产物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 植物内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 | 第14-22页 |
1.2.1 萜类 | 第15-16页 |
1.2.2 生物碱 | 第16-18页 |
1.2.3 酯类 | 第18-20页 |
1.2.4 醌类 | 第20-21页 |
1.2.5 酚类及有机酸类 | 第21页 |
1.2.6 其他 | 第21-22页 |
1.3 毛壳属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 | 第22-26页 |
1.3.1 球毛壳素 | 第23-24页 |
1.3.2 Azaphilones | 第24页 |
1.3.3 二酮哌嗪 | 第24-25页 |
1.3.4 甾体化合物 | 第25页 |
1.3.5 色酮和吡喃酮 | 第25-26页 |
1.3.6 其他 | 第26页 |
1.4 表观遗传修饰 | 第26-32页 |
1.4.1 DNA甲基化 | 第27-28页 |
1.4.2 组蛋白修饰 | 第28页 |
1.4.3 表观遗传修饰应用于植物内生真菌 | 第28-30页 |
1.4.4 表观遗传修饰应用于毛壳属真菌 | 第30-32页 |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32-34页 |
第二章 植物内生真菌的分离纯化及鉴定 | 第34-50页 |
2.1 前言 | 第34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34-39页 |
2.2.1 植物的采摘 | 第34-35页 |
2.2.2 分离培养基的制备 | 第35页 |
2.2.3 植物内生真菌的分离纯化 | 第35-36页 |
2.2.4 植物内生真菌DNA的提取 | 第36-37页 |
2.2.5 目标DNA片段的PCR扩增 | 第37页 |
2.2.6 DNA片段的回收 | 第37-38页 |
2.2.7 测序 | 第38-39页 |
2.2.8 测序结果分析 | 第39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39-48页 |
2.3.1 菌落形态特征 | 第39-41页 |
2.3.2 PCR产物的检测 | 第41-42页 |
2.3.3 28S rDNA D1/D2 区域序列的分析 | 第42-47页 |
2.3.4 多重序列对比及构建系统发育树 | 第47-4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三章 二十五株丝状真菌的发酵培养 | 第50-70页 |
3.1 前言 | 第50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50-53页 |
3.2.1 供试菌株 | 第50-51页 |
3.2.2 培养基 | 第51页 |
3.2.3 菌株的发酵培养 | 第51-52页 |
3.2.4 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分析 | 第52页 |
3.2.5 表观遗传试剂的添加 | 第52页 |
3.2.6 细菌脂多糖的添加 | 第52-53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53-69页 |
3.3.1 表观遗传试剂对植物内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影响 | 第53-64页 |
3.3.2 表观遗传试剂对毛壳属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影响 | 第64-67页 |
3.3.3 细菌脂多糖对植物内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影响 | 第67-68页 |
3.3.4 真菌的大量培养 | 第68-6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四章 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 | 第70-127页 |
4.1 前言 | 第70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70-73页 |
4.2.1 硅胶柱层析 | 第70页 |
4.2.2 Sephadex LH-20 凝胶柱层析 | 第70-71页 |
4.2.3 ODS反相柱层析 | 第71页 |
4.2.4 薄层色谱分析及纯化 | 第71页 |
4.2.5 质谱的测定 | 第71页 |
4.2.6 核磁共振波谱的测定 | 第71-72页 |
4.2.7 旋光度的测定 | 第72页 |
4.2.8 Mosher法测定绝对构型 | 第72页 |
4.2.9 VCD法测定绝对构型 | 第72-73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73-126页 |
4.3.1 菌株ZYHY培养液粗提物中化合物的分离过程 | 第73页 |
4.3.2 菌株ZYHY培养液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第73-82页 |
4.3.3 菌株HGZJ培养液粗提物中化合物的分离过程 | 第82-83页 |
4.3.4 菌株HGZJ培养液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第83-105页 |
4.3.5 菌株C. pil培养液粗提物中化合物的分离过程 | 第105-106页 |
4.3.6 菌株C. pil培养液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第106-122页 |
4.3.7 化合物CPIL-3 和CPIL-4 旋光度的测定 | 第122页 |
4.3.8 化合物CPIL-4 绝对构型的测定 | 第122-12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26-127页 |
第五章 化合物生物活性的初步评定 | 第127-148页 |
5.1 前言 | 第127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127-131页 |
5.2.1 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 第127-128页 |
5.2.2 抗癌活性的测定 | 第128-129页 |
5.2.2.1 细胞培养 | 第128-129页 |
5.2.2.2 MTT实验 | 第129页 |
5.2.3 抗肝损伤活性的测定 | 第129-131页 |
5.2.3.1 细胞培养 | 第130页 |
5.2.3.2 细胞毒性的测定 | 第130页 |
5.2.3.3 CCl_4损伤肝细胞模型的建立 | 第130-131页 |
5.2.3.4 对CCl_4损伤肝细胞的保护作用的测定 | 第131页 |
5.3 实验结果 | 第131-146页 |
5.3.1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 | 第131-132页 |
5.3.2 抗癌活性 | 第132-142页 |
5.3.2.1 细胞形态的变化 | 第132-138页 |
5.3.2.2 细胞增殖抑制率的变化 | 第138-142页 |
5.3.3 护肝损伤活性 | 第142-146页 |
5.3.3.1 细胞毒性 | 第142-143页 |
5.3.3.2 肝细胞损伤模型 | 第143-145页 |
5.3.3.3 对肝细胞的保护作用 | 第145-14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46-148页 |
结论 | 第148-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152-16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66-168页 |
致谢 | 第168-169页 |
附件 | 第1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