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水文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论文--水文地质学(地下水水文学)论文--地下水资源管理论文

雨洪地下调蓄保障河流生态基流的理论与技术研究--以渭河为流域例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9页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3-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第14-26页
        1.2.1 河流生态基流研究现状第14-17页
        1.2.2 雨洪地下调蓄的研究现状第17-25页
        1.2.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25-26页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26-29页
        1.3.1 研究内容第26页
        1.3.2 研究方法第26页
        1.3.3 技术路线第26-28页
        1.3.4 创新点第28-29页
第二章 渭河流域河流生态基流与保障措施第29-36页
    2.1 基本概念第29-30页
        2.1.1 河川径流第29页
        2.1.2 河川基流第29页
        2.1.3 生态基流第29-30页
        2.1.4 三者之间的关系第30页
    2.2 渭河流域河川径流、基流与生态基流第30-33页
        2.2.1 河水与地下水转化关系第30-31页
        2.2.2 河川径流、基流和生态基流的关系第31-33页
        2.2.3 地下水对河流生态基流的贡献第33页
    2.3 渭河流域生态基流的保障措施第33-34页
        2.3.1 地表水资源联合调度第33-34页
        2.3.2 雨洪地下调蓄第34页
    2.4 小结第34-36页
第三章 雨洪地下调蓄保障河流生态基流理论与方法第36-71页
    3.1 雨洪地下调蓄保障河流生态基流的基础理论第36-56页
        3.1.1 雨洪地下调蓄的水源条件第36-37页
        3.1.2 雨洪地下调蓄的地质条件第37页
        3.1.3 保障河流生态基流的雨洪地下调蓄模式第37-56页
    3.2 保障河流生态基流的雨洪地下调蓄方法第56-67页
        3.2.1 雨洪地下调蓄的工程方法第56-66页
        3.2.2 雨洪地下调蓄的效益分析方法第66-67页
    3.3 小结第67-71页
第四章 雨洪地下调蓄保障河流生态基流的关键技术第71-115页
    4.1 影响雨洪地下调蓄的主要因素第71-72页
    4.2 雨洪地下调蓄去堵塞技术第72-104页
        4.2.1 模拟实验第72-76页
        4.2.2 堵塞模式的判别第76-81页
        4.2.3 堵塞规律第81-96页
        4.2.4 数学模型研究第96-101页
        4.2.5 调蓄水源含沙量阈值第101-104页
    4.3 雨洪地下调蓄的景观生态问题研究第104-113页
        4.3.1 河流生态修复第104-105页
        4.3.2 河流生态修复的景观学方法第105-113页
    4.4 小结第113-115页
第五章 雨洪地下调蓄保障河流生态基流工程实践第115-150页
    5.1 山间河谷调蓄模式工程实践第115-145页
        5.1.1 工程概况第115-118页
        5.1.2 金陵河示范区水文地质条件第118-123页
        5.1.3 金陵河示范区地下水动态及保障潜力研究第123-125页
        5.1.4 金陵河示范工程系统构成第125-130页
        5.1.5 金陵河示范工程运行情况第130-138页
        5.1.6 示范工程中的堵塞问题分析第138页
        5.1.7 运行效益第138-145页
    5.2 渭河流域其它雨洪地下调蓄实践研究第145-146页
        5.2.1 太平河洪水地下调蓄工程概况第145-146页
        5.2.2 其它实践研究第146页
    5.3 渭河流域雨洪地下调蓄保障河流生态基流的效益估算第146-148页
        5.3.1 调蓄的水量及空间条件第146-148页
        5.3.2 调蓄效益评价第148页
    5.4 小结第148-150页
第六章 雨洪地下调蓄保障河流生态基流的技术指标体系第150-154页
    6.1 技术指标体系构成第150-151页
    6.2 关键技术指标第151-154页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第154-159页
    7.1 主要结论第154-158页
    7.2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第158-159页
参考文献第159-169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69-170页
致谢第170-171页

论文共1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氯化胆碱低共熔溶剂的木质素提取改性和降解研究
下一篇:汶川地震背后山滑坡稳定性与动力响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