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1.3 现状综述 | 第14-17页 |
1.3.1 国外现状 | 第14页 |
1.3.2 国内现状 | 第14-17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7-20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公交客车AMT市场适应性的探讨 | 第20-30页 |
2.1 AMT工作原理 | 第20页 |
2.2 公交客车运行环境因素分析 | 第20-23页 |
2.2.1 道路环境 | 第21页 |
2.2.2 交通环境 | 第21-22页 |
2.2.3 运营环境 | 第22-23页 |
2.2.4 车辆技术状况 | 第23页 |
2.3 公交企业对公交客车的性能要求 | 第23-26页 |
2.3.1 公交企业的现实需要 | 第23-25页 |
2.3.2 不同地区的关注点差异性 | 第25-26页 |
2.3.3 AMT产品如何适应公交企业的需求 | 第26页 |
2.4 AMT产品应用的推广模式 | 第26-29页 |
2.4.1 选对比照对象 | 第26-27页 |
2.4.2 重视“样本工程”,服务到位 | 第27-28页 |
2.4.3 推广手段多样化 | 第28页 |
2.4.4 拓宽适应能力 | 第28-29页 |
2.4.5 研发人员必须到市场前沿 | 第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AMT公交客车燃料消耗量测试与分析 | 第30-51页 |
3.1 试验车辆与仪器 | 第30-34页 |
3.1.1 试验车辆 | 第30页 |
3.1.2 测试仪器 | 第30-32页 |
3.1.3 与本测试相关的测定参数 | 第32-33页 |
3.1.4 测试的准备工作 | 第33-34页 |
3.2 循环工况测试方法 | 第34-39页 |
3.2.1 基本原理 | 第35页 |
3.2.2 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 第35-37页 |
3.2.3 场地测试方法 | 第37-39页 |
3.2.4 测试现场的布置 | 第39页 |
3.3 气耗对比过程与方法 | 第39-44页 |
3.3.1 气耗仪的选型 | 第39-41页 |
3.3.2 气耗仪的安装位置 | 第41-42页 |
3.3.3 气耗值对比方法 | 第42-44页 |
3.4 试验场测试结果分析 | 第44-45页 |
3.4.1 试验场测试AMT与MT | 第44页 |
3.4.2 试验场测试AT与MT | 第44-45页 |
3.5 道路运营测试 | 第45-47页 |
3.5.1 运营测试AMT与MT | 第46-47页 |
3.5.2 运营测试AT与MT | 第47页 |
3.5.3 AMT与AT的结果比较 | 第47页 |
3.6 两种测试方法比较 | 第47-50页 |
3.6.1 实时车速谱比较 | 第47-48页 |
3.6.2 车速与加速度比较 | 第48-49页 |
3.6.3 挡位利用率比较 | 第49页 |
3.6.4 气耗值比较 | 第49-50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公交客车驾驶员的换挡劳动量与强度分析 | 第51-70页 |
4.1 换挡杆劳动量 | 第51-60页 |
4.1.1 选挡行程的计算方法 | 第51-54页 |
4.1.2 直接入挡过程 | 第54-58页 |
4.1.3 过渡换挡过程 | 第58-59页 |
4.1.4 右上肢的能量消耗 | 第59-60页 |
4.2 离合器踏板劳动量 | 第60-68页 |
4.2.1 静态起步过程 | 第61-63页 |
4.2.2 动态换挡过程 | 第63-64页 |
4.2.3 离合器踏板行程与力变分析 | 第64-66页 |
4.2.4 左下肢的能量消耗 | 第66-67页 |
4.2.5 腿部肌肉的曲张与收缩力矩 | 第67-68页 |
4.3 换挡劳动量的比照 | 第68-6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五章 基于MT、AMT、AT公交客车动力性能的出勤效果分析 | 第70-76页 |
5.1 影响公交客车出勤效果的主要因素 | 第70-71页 |
5.2 不同动力性能的公交客车出勤效果比照方法 | 第71-72页 |
5.2.1 基于单圈次运行数据的比照方法 | 第71页 |
5.2.2 基于月度统计数据的比照方法 | 第71-72页 |
5.3 西安地区的实例分析 | 第72-75页 |
5.3.1 西安46路 | 第72-74页 |
5.3.2 西安400路 | 第74-7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六章 MT、AMT换挡品质研究 | 第76-81页 |
6.1 冲击度 | 第76-79页 |
6.2 MT与AMT的换挡时间 | 第79-80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七章 山地城市道路公交客车变速器的适用性分析 | 第81-94页 |
7.1 贵阳城市道路概况与车辆技术参数 | 第81-82页 |
7.2 坡道对车辆行驶工况的影响 | 第82-88页 |
7.2.1 山地城市与平原城市行驶工况的区别 | 第82-84页 |
7.2.2 不同坡度下的MT车辆行驶工况 | 第84-86页 |
7.2.3 不同坡度下的AMT车辆行驶工况 | 第86-88页 |
7.3 山地路况对公交客车驾驶员的影响 | 第88-91页 |
7.3.1 山地路况对驾驶员劳动强度的影响 | 第88-90页 |
7.3.2 山地路况对换挡规律的影响 | 第90-91页 |
7.4 贵阳公交客车运输效率分析 | 第91-92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94-97页 |
结论 | 第94-95页 |
创新点 | 第95-96页 |
后续研究展望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2页 |
附录一:测试线路基本情况 | 第102-104页 |
附录二:长安大学汽车综合性能试验场 | 第104-105页 |
附录三:测试用车详细技术参数 | 第105-107页 |
附录四:测试工作记录 | 第107-10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8-109页 |
致谢 | 第109页 |